海納百川》總統選舉結束後最應該做的事情(陳復)
2024總統、立委大選13日結果揭曉,民進黨的候選人賴清德(左)贏得總統大選,在支持者的歡呼聲中,賴清德和副手搭檔蕭美琴(右)上臺,在漫天飛舞的紙彩中,向所有的羣衆揮手致意。(黃世麒攝)
總統選舉已經落幕,由賴清德當選第16任中華民國總統,這次選舉相較於歷屆選舉,過程相當平和,只有激烈且尖銳的政治攻堅,沒有任何人刻意營造流血或突發的政治事件來得利,誠然可謂臺灣民主政治的一大勝利。如何解讀賴清德的當選呢?有三個角度可反思:
其一,這反映出外部因素始終是總統選舉的關鍵抉擇。賴清德不論在擔任立委、臺南市長、行政院長與副總統任內,都有很多值得檢討的政績,但依然有超過4成的選民願意投票支持他,這顯示出這些選民對於中共可能武統臺灣的恐懼與反對心理,只要武統臺灣的威脅一日不去除,民進黨就會是持續得利的陣營。
其二,這反映出藍營的基本盤已經嚴重老化甚至鬆動。儘管國民黨在區域立委與不分區立委的表現不俗,但因爲對國家定位的論述已經受到綠白兩大陣營的嚴重夾殺,即使基本盤都回歸,展現難得的團結氣氛,都無法阻擋賴清德視中華民國如神話或災難,可見這30年來的教育改革已經根本質變臺灣人的自我認同。
其三,這反映出年輕人已經一面倒正在放棄藍綠陣營。不論藍營如何的呼籲,柯文哲都不願意「藍白合」,堅定要邁往自己心目中改革臺灣政治的道路,更有大批年輕人聲稱「只要阿北不放棄,我們就不會放棄」,不論柯文哲所謂的改革藍圖究竟如何模糊,都顯示出這些年輕選民的心聲就是討厭藍綠兩大政黨。
這三個角度都屬於民心向背的情感層面,意即人民反對共產黨的武統,厭倦國民黨的陳腐並期待民衆黨的號召,三股能量的匯聚,由於民衆黨只是響應柯文哲的一人政黨,但柯文哲本身的彈性與百變,善於觀察環境做出最有利的決策,其不太可能跟國民黨在立法院合作,而更容易轉回跟綠營合作來取得利益最大化。
但年輕選民本來是因討厭藍綠兩大政黨而選擇柯文哲,難道就會因此繼續無條件支持柯文哲的任何決策,藉此期待他徐圖大舉,4年後再來選總統嗎?這點不無可能,但同樣會有些年輕選民開始反思:或許大家不應該盲目支持柯文哲,但問題的癥結在於究竟該怎麼做會對未來臺灣最有利呢?
國民黨要有再當8年在野黨的心理準備,這不見得是壞事,而該盤整自己剩下的各種資源,尤其要看見臺灣社會正在隱然撕裂成「臺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主義」對決的處境,當前年輕人已對何謂「中華文化」產生最根本的質疑,當「禮義廉恥」都不再掛懷於心中,中華民國依存於臺灣的地基又在哪裡呢?
從這場選舉來看,或許有人覺得戰爭與和平的這一條線已經跨過去了。但我們不能懷憂喪志,只要我們對於中華民國還有情感,就不能不立基於臺灣這種中西會通的生活經驗,對何謂中華文化構築更具前瞻性的觀點,從而勾勒出對臺灣未來與兩岸前景更具有可行性的藍圖,這是選後有識者最應該展開的工作。
(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