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發祥地 福州串聯海峽兩岸歷史

大陸福建平潭水下沉船「碗礁一號」發掘,共出水各類瓷器1.7萬多件,其中以景德鎮燒製的青花和五彩瓷器居多。圖爲福州市博物館展場一景。(朱紹聖攝)

第11屆海峽青年節在大陸福建福州舉行,預計全年將有超過3000名臺灣青年參與。事實上,地處大陸東南沿海的福州從古代就是中國重要對外貿易港口之一,也是連接臺海兩岸的通道,與兩岸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近年水下考古的成果發掘,更讓福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受到關注。

在先秦古籍《山海經》裡有「閩在海中」一說,意指福州爲濱海之地,其與大海的密切依存關係,使之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和發祥地。唐代的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分別是福州、揚州、廣州,而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造鉅艦於長樂」,就是以福州長樂的太平港爲重要航海基地。

清代興盛的茶葉貿易,更使福州獲得「世界茶港」的美譽,近年來平潭水下沉船遺址的發掘證明這點。該遺址位於福州市平潭縣嶼頭鄉北側五洲羣礁的中心「碗礁」附近,其中一艘沉船「碗礁一號」於2005年被發現,在大陸水下文物考古隊發掘下,共出水各類瓷器1.7萬多件。

「碗礁一號」出水的瓷器中,以江西景德鎮燒製的青花和五彩瓷器居多。其中還有一批繪有開光紋樣的器物,即所謂「克拉克」瓷,自晚明以來就是著名的外銷瓷品種;還有一些器物的圖案與13世紀西亞地區銀器的造型風格相似,據此可以確定船上運載的是外銷貨物。

其後經專家研究鑑定、推斷,「碗礁一號」沉船的沉沒年代約在清康熙中期,即西元17世紀末或18世紀初。此次發掘也使沉寂水底300多年的文物重新走進人們視野,可說是中國與海外文化交流互動的縮影。

福州也與兩岸近代的歷史密不可分。譬如參與過虎門硝煙、鴉片戰爭的林則徐;曾赴臺灣籌備海防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啓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及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黃花崗72烈士的林覺民等人均出身福州。而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妻子辜嚴倬雲,便是嚴復的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