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師徒合作——古爾達&阿巴多之莫扎特“鋼協”
“巴赫、莫扎特與爵士大師將會是我的良師。”1954年,當時才24歲的古爾達這樣說過,這也是往後他音樂生涯的基本信念。
奧地利鋼琴家古爾達1946年贏得日內瓦音樂比賽第一名後,順利踏上職業鋼琴演奏家的道路。不過在事業初期,古爾達的演出重心一直放在貝多芬、巴赫上,直到1980年代纔開始在音樂會舞臺上演奏莫扎特的作品與爵士樂。
1974與1975年間,古爾達與阿巴多、維也納愛樂樂團在愛樂之友協會音樂廳錄下的莫扎特四首鋼琴協奏曲,被樂評人認爲是“完整提出藝術家本人對於作品的整體看法”。
古爾達的詮釋多有個性化的創意與抒情性,也給了阿巴多極大的表現空間,這對罕見的師徒默契合作(阿巴多與阿格里奇,都曾是古爾達的學生),使得愛樂者不得不重新思考這四部作品在演出上的各種可能性。
今日分享的這張專輯中收錄由古爾達鋼琴演奏的莫扎特《第25&27號鋼琴協奏曲》,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協奏。
莫扎特《第25&27號鋼琴協奏曲》
莫扎特《第25號鋼琴協奏曲》少有地表現出他的英雄氣概,對人生和藝術成就的自豪感,作於1786年,此曲整體洋溢着明朗、歡快的情緒,讓人感受到一種溫馨而熱烈的氛圍。
《第27號鋼琴協奏曲》是莫扎特最後一部鋼琴協奏曲作品,作於其生命的最後一年。我們可以感覺到其中有一種與世辭別的性質,但是在這種與優美、深遠的鋼琴協奏曲的告別之中,人們沒有發現這位被病魔纏身的大師的想象力有絲毫的匱乏,相反,它展現出豁達又超然之感。
古爾達彈奏的莫扎特音樂,就像在小心擺弄一件工藝品,脖子微縮,手掌的起落裡也充滿着節奏感,張合的嘴無聲哼唱,空出來的左手有時像指揮那樣舞動出表情濃郁的手勢,彷彿在暗示作品裡的某些東西。
他的莫扎特時而生猛,時而柔潤,音色通透純淨,和別人彈得很不一樣。尤其那些上下行的快速樂句,如溪間碎石,明晰光亮。在他看來,莫扎特僅次於耶穌,相信“人可爲其窮盡一生的,唯莫扎特是也”。
可以說,古爾達是一位地位被低估的頂級鋼琴家。他彈什麼像什麼,留下的每份錄音幾乎都能進入此曲的權威演繹行列。古爾達追求觸鍵細膩、準確和精緻的聲音,在他指下的樂曲精雕細琢,與他本人在舞臺上總是放蕩不羈的穿着大相徑庭。
不過,喜愛他的聽衆對其外在皆不以爲意,著名指揮家卡爾·伯姆甚至說過:“他彈得實在好,穿游泳褲上臺也可以接受。”有樂迷則說:“古爾達是我見過的繼霍洛維茨之後第二個可以在舞臺上做到人琴合一境界的鋼琴家。”
當然,於此我們也不能忽略阿巴多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奏表現,他們的協奏展現出世界一流的水準,嚴謹、層次豐富清晰、音色和諧自然,在一定意義上不僅烘托了鋼琴的表現,同時和古爾達的躍動空靈、率性自由構成一種平衡的美。
阿巴多是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次“破天荒”地與其簽訂終身指揮合約的指揮家,兩者很有緣分(阿巴多的成名作就是與維也納愛樂合作所演奏的馬勒《第二交響曲》),在音樂的契合度上也很高,因而成就了數部令人們讚不絕口的名片錄音,其中也包括以下這兩份作品詮釋。
舒伯特《第五&第八號交響曲》
這張專輯由DG首度發行,奧地利ORF廣播電臺錄製,當中記錄1971年5月31日,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現場音樂會,曲目是舒伯特《第五&八號交響曲》以及由波里尼擔任獨奏的巴托克《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他們的合作可追溯到1965年)
彼時38歲的阿巴多已經是斯卡拉歌劇院首席指揮,也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展開長期密切的合作。透過這張五十多年前的音樂會錄音,愛樂者得以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大師。
唱片解說冊內有Wolfgang Stähr的全新撰文,以及1997年到2017年擔任維也納愛樂樂團的主席,並且在1976年到2016年擔任小提琴手的Clemens Hellsberg教授評論,還有當年的節目單複本。
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
這一份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灌錄的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灌錄於1982年。
其中第1、3、10號皆由勃拉姆斯配器;第2號由哈倫配器;第4號由尤昂配器;第5~7號由施默林配器;第8、9號由嘎爾配器;第11~16號由帕洛配器;最後的17~21號則由德沃夏克配器。
這裡選用的《第五號匈牙利舞曲》管絃樂版,更能突出原曲所要求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是阿巴多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在DG的代表錄音,當年推出的時候就以迷人的音響效果與詮釋受到歡迎,《企鵝唱片指南》還曾這樣評價道:“這是一次充滿火花與明亮色彩的精彩演出。”
【原裝進口】
古爾達&阿巴多&維也納愛樂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25&27》
(2LP黑膠唱片)
阿巴多&維也納愛樂經典錄音
掃碼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