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臨死前喊出三個字,流傳至今,年輕人常掛口頭
古語云:“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在歷史上,諸多英勇無畏、忠心耿耿的將領,儘管爲國家的創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往往難以逃脫君主猜疑的陰影,最終難逃一劫。
漢初的韓信,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韓信,是歷史上著名軍事家、西漢的開國功臣,被譽爲“兵仙”、“神帥”。
他作爲劉邦打天下在軍事上最得力的助手,在戰爭中屢建奇功,爲漢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卻未能得到真正的信任,最終死於一場深藏心底的陰謀。
他的一生,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描述的話,很多人都覺得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我更想要用“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來概括他。
關於韓信早期的信息,歷史並沒有記載特別詳細,連他具體什麼時候出生的都不清楚,他的一身本領從哪學的就更不清楚了。
可他出身貧寒,早年生活困苦,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維持,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韓信既無顯赫的家世作爲後盾,也無豐厚的財富作爲支撐,以釣魚賣錢來爲生,人窮別人看不起,因此他常常遭受他人的白眼與欺凌。
有次一個屠夫就仗勢欺負他,當衆堵着譏諷他是個沒有本事的膽小鬼,要是不敢拿劍刺向自己,就要從屠夫的胯下鑽過去。
當時韓信自認爲打對方不過,周圍看熱鬧的人多,可他也沒有朋友,只好選擇從屠夫的胯下鑽了過去。
都說士可殺不可辱,對於男子而言,尊嚴是至高無上的,可韓信的尊嚴卻被人無情地踐踏,這無疑是對他心靈的一次沉重打擊。
正是在這艱難困苦之中,韓信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一位智慧的老婦人。
她不僅給他飯吃,而且還教導韓信要學會忍辱負重,告訴他真正的男子漢不會被一時的挫敗所擊垮。
在老婦人的幫助下,韓信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決定投身於亂世之中,建功立業。
亂世來臨,韓信抱着建功立業的心態積極入世,他先是投身於西楚霸王項羽的麾下。只是項羽雖有勇武,卻剛愎自用,未能識得韓信的才華。
韓信在項羽那裡得不到重用,心中苦悶不已,於是離開項羽,轉投劉邦。
韓信畢竟是籍籍無名之人,哪有一去就能得到重用的,因此在劉邦麾下也過得不如意。
正當他陷入絕望之際,蕭何的出現爲他帶來了轉機。在蕭何的引薦下,韓信得到了劉邦的賞識與重用,被拜爲大將軍。
韓信得到重用後,他一身的軍事才華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挽回了劉邦的頹勢。
對於劉邦而言,韓信的到了簡直就是如虎添翼,也讓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強,韓信的地位也就水漲船高。
隨着韓信地位的提升,韓信的心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開始變得狂妄自大,甚至在劉邦面前也擺起了架子。
他忘記了君臣之道,忘記了劉邦是他的君主,而他自己只是一名臣子。韓信的這種行爲無疑引起了劉邦的不滿與猜忌。
韓信的功高震主,逐漸使得他成爲了劉邦眼中的釘、肉中的刺。
漢朝建立後,劉邦表面上對韓信大加封賞,但暗地裡卻對韓信充滿了猜疑與戒備。
他擔心韓信會憑藉自己的戰功與威望,威脅到他的皇權,於是開始密謀除掉韓信。
經過一番周密的部署,呂后和蕭何聯手,制定了一個巧妙的計劃。
由蕭何出面邀請韓信入宮參見宴會,然後將他騙入宮時,將他拿下,以謀反的罪名處死韓信。
韓信本來不想進宮的,可因爲極其信任自己的知己蕭何,便跟着他入宮,走上了這條不歸路,最終被呂后給捉了。
韓信之前帳下將領曾和他說自古功高震主的人,沒有好下場,勸他舉兵起義,自立爲王,可韓信卻拒絕了。
如今在被送上斷頭臺之前,他才意識悔恨自己當初沒有聽從將領們的勸告。
臨終之際,他將自己的不滿與怨恨化作了三個字:“我不服!”
這三個字,凝聚了韓信一生的遺憾與不甘。可不服又能怎麼樣,君要臣死,臣哪有不死的道理。
就這樣,一代英雄韓信最終死在了婦人之手。
他的命運告訴我們,忠誠與才華並不總是能夠換來善終,有時候還需要學會審時度勢、明哲保身。
而“我不服”三個字,如今也成爲了許多人的口頭禪,來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