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軍工複合背景,軍民業務雙驅動,星途探索衝刺商業航天
閱讀時間大約6分鐘(2306字)
36分鐘前航天軍工複合背景,軍民業務雙驅動,星途探索衝刺商業航天
來源:星途探索
一場馬拉松式的創業。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7月29日報道(文/盛佳瑩)
1994年NASA推出了“技術轉移計劃”,並拿出了每年預算的20%用來支持商業合作伙伴協助研發新技術,這開創了“太空商業”的新市場。
維珍銀河、藍色起源、SpaceX等民營航天企業相繼誕生,入局太空商業市場,也催生了新的“太空淘金熱”。
放眼國內,2016年,國家將航天事業軍民融合上升爲國家戰略,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也參與到商業航天的發展中。
商業航天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涌現。2017年,星途探索在這樣的大浪潮下誕生,向浩瀚的太空發起衝刺。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20餘年的航天科研生產經歷,樑建軍早已將航天事業視爲自己終身的事業,在心中種下了一顆星辰大海的夢想種子。
在成立星途探索前,創始人兼CEO樑建軍作爲某重點型號負責人,組織40餘項科研任務和大型科研試驗,參與組織大型地面試驗、飛行試驗20餘次。
2015年開始,國家政策對商業航天逐步開放,樑建軍意識到,這將是放手一搏完成夢想的機會。
2017年10月,樑建軍和創始團隊正式啓動星途探索公司運營。星途探索創始團隊和核心研發團隊均來自於原總裝備部、火箭軍、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等體制內單位,基於核心團隊航天和軍工的複合背景,星途探索選擇了一條軍民業務雙線發展的道路。
在軍工業務方面,星途探索麪向軍隊,科研院所等提供不同用途的全品類靶彈產品以及提供實驗平臺搭建,仿真系統搭建等服務。
目前,星途探索已完成了高亞音速巡航靶彈、超音速巡航靶彈、彈道靶彈等全品類系列化的靶彈產品規劃,其中D140超音速巡航靶彈於2021年1月實現首飛,並在今年2月底完成第二次成功飛試,後續高亞音速巡航靶彈等產品將陸續亮相。
D140 Y2超音速巡航靶彈飛試成功
在商業航天方面,星途探索採用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和液體運載火箭並行研發的戰略。
樑建軍表示,相比而言,液體火箭更易調節控制,更適合未來太空領域多場景發展,並且運載能力更大,更適合批量化商業化運載發展需要,加上可回收以及成本控制,液體火箭是業內公認的主流技術路線。
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的優勢是可以快速爲微納衛星以及部分小衛星提供定製化“專車”發射服務,樑建軍告訴獵雲網,國內民營衛星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政府的微納、小衛星發射市場規模未來五年可達數百億。研製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可以讓星途探索快速形成入軌能力,進入運載火箭入軌發射“俱樂部”。
目前,在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方面,星途探索已完成總體方案論證、方案設計、工程設計,即將投產,預計2023年完成首飛,未來能夠形成每年3-5發產能;在液體運載火箭方面,星途探索已完成液體亞軌道運載火箭和中小型液體運載火箭三型運載火箭總體方案論證,並完成多輪技術對接,明確了發動機的總體技術要求。已經完成電氣、結構等配套供應鏈的對接。
在談及選擇雙線戰略的原因時,樑建軍坦言,運載火箭是一個研發週期較長的領域,“運載火箭是個複雜的大系統,涉及到光機電、動力、結構、工藝等方面,至少有上萬個零部組件涉及上百個專業。”
研發週期長,難以快速實現商業化是目前商業航天企業的現狀,而面向軍工領域的靶彈產品相對系統複雜度低,研發週期短,目前星途探索的靶彈產品研發週期控制在8~10個月,可以快速迭代,通過靶彈產品快速實現自我造血能力,率先實現商業化。
除此之外,靶彈、亞軌道固體火箭及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研發及飛行試驗,也可以爲液體火箭研製奠定良好的技術基礎。
資本瞄準太空宇宙,政策助力商業航天
探索茫茫宇宙,一直是全人類的課題,甚至對於整個人類而言,有着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從古代夜觀天象,到透過望遠鏡思考天體規律,再到依靠科技奔赴太空,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心從未停止過。
相比美國2000年開始商業航天的探索,從時間維度來講,中國只走了三分之一的時間,正處於起步階段,但商業航天無疑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進一步促進商業航天的發展。
逐步放開的政策和廣闊的市場,讓資本也瞄準了這個浩瀚宇宙。根據天眼查數據,去年商業航天相關企業融資37起,融資金額共逾64.5億元。除此之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參與商業航天領域相關投資的VC/PE機構已超100家。
星途探索成立以來也相繼完成四輪融資,目前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融資用途主要應用在液體運載火箭的研製,小型固體火箭的投產以及靶彈產品的批量生產。
雖然資本蜂擁而至,但行業仍處在發展早期,樑建軍也坦言,目前行業內也都在產品研發階段,正處於人才和戰略競爭中。
樑建軍告訴獵雲網,儘管民營航天起步晚,但中國航天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上百個型號團隊,數十萬經驗豐富的航天人,爲商業航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是火箭的芯級。已經爲這個行業儲備了大量人才。
我國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大多建設有航天學院,航天后備人才儲備位居全球第一,這些人才將成爲商業航天發展的助推器。芯級加助推器成就了我國民營火箭的快速發展。
星途探索核心研發團隊正是由火箭軍、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體制內院所的核心、資深技術專家組成,團隊成員負責過多個重點運載火箭、導彈武器型號的研製。
“做馬拉松接力賽的第一棒”
在中國航天業有句老話:“三四十年的差距並不一定需要三四十年的時間去趕超。”
在航天、軍工領域深耕20餘年的樑建軍明顯感知到2022年是商業航天的新元年,他解釋道:“一方面,今年以來商業航天的融資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產業生態不斷完善,從2015年政策放開起,7年的時間這個賽道參與者越來越多,上下游配套越來越完善,國家政策也逐步開始落地。” 樑建軍判斷商業航天將進入快速發展期。
實際上,前期中國航天的技術積累以及如今供應鏈的完善,減少了不少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壓力,降低了試錯成本。
在樑建軍看來,到2026年左右,國內的商業航天將迎來拐點,出現真正可以穩定批量入軌的火箭產品,尤其是軌道資源規劃也極有可能在那時完成落地。
星途探索計劃在2025年底完成中型可重複使用液體運載火箭的產品,並形成年產5-10枚產能。
但樑建軍明白,從事商業航天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創業,“衛星發射只是第一步,未來太空經濟的發展,一定會催生星際航行、太空採礦等業務,運載火箭未來將不斷拓展人類探索宇宙的邊界。”這或許並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夢想,但樑建軍希望星途探索可以成爲馬拉松接力賽的第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