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讓暑假像個暑假,讓孩子像個孩子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釋放壓力的出口。

父母將假期的鬆弛感還給孩子,他們的內心纔會長出力量,找到自己的熱望和夢想。

作者 | 番茄媽

前幾天,在樓下看到鄰居媽媽帶着孩子從外面回來。

小姑娘今年剛上小學三年級,看到陌生人總是怯生生地低下頭來。

我跟小女孩搭話:

“放暑假了,你打算去哪玩啊?”

小女孩緊緊地靠着媽媽的胳膊不說話,眼神卻偷偷瞟向媽媽,略帶一絲期待。

她媽媽立馬接過話:

“就她這成績,我哪有心思帶她出去玩啊?

暑假我給她報了2個興趣班,還安排了奧數拓展訓練,每天時間還不夠她用的呢;

我昨天還買了七八本世界名著,夠她看一暑假的了。”

小女孩眼睛裡的光一下子黯淡了下來,默默地鬆開媽媽的手,低頭跟在後面。

不由得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位媽媽曬出的假期計劃表。

這份計劃表特別詳細,精確到了每個小時。

孩子從早晨七點半起牀,到深夜十點鐘入睡,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中間只被允許休息一次。

除了要學習語數外,這個孩子還要學編程、奧數、網球、小提琴……

整個漫長的假期,只讓孩子休息三天,其餘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誰能想到,這份計劃表的執行者只是一個四年級的孩子。

無獨有偶,另一位媽媽也在網上曬出了爲上小學的孩子安排的暑假計劃表。

一天的行程密密麻麻的,別說孩子了,就連我都感到窒息。

暑假原本是讓孩子好好放鬆休息的。

可誰能想到,如今的假期反而成了家長抓緊時間“彎道超車”的機會。

心理專家陳瑜曾在《不被理解的少年》中寫過一個真實故事:

女孩蓁蓁在一所全國重點高中讀書,還是文科重點班。

她從小就是個特別自律的孩子,甚至到了病態的程度。

“如果看到別人在學習,看書或者做題,而我沒有,心裡就會慌張。”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蓁蓁就開始做計劃表,她會隨身帶一個本子,將自己的日程精確到每個小時。

她高中的學校暑期作業並不多,但同學們爲了分數,會不由自主地“卷”起來。

那個暑假,蓁蓁每天早上4點就起來,學到晚上12點才睡。

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蓁蓁竟然甘之如飴——那是一種偷學的竊喜。

儘管如此,父母還是不滿意,他們希望她不管是開學還是假期,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只是繃緊的琴絃,終有一天會崩斷。

到了高三上學期,蓁蓁的情緒越來越難以控制,壓力上頭時拿筆都在手抖。

最後,醫院診斷結果爲:重度焦慮和強迫症,有比較嚴重的軀體化表現,還伴有中度雙相情感障礙。

《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有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

我國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28%。

在抑鬱症患者羣體中,50%的抑鬱症患者爲在校學生,41%曾因抑鬱休學。

爲什麼現在的孩子得抑鬱症的越來越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們幾乎把全部時間都拿來學習,完全沒有喘息的空間。

想起綜藝《親愛的小飯桌》中,那個假期做了376張考卷的小男孩徐敬凱。

孩子期末考了92分,媽媽覺得孩子沒考好,便準備了大量考卷逼孩子完成。

一旦被發現偷懶,就要再多做一張試卷;一張試卷上的題目如果錯了三道以上,也要再加一張。

短短一個寒假,徐敬凱共做了376張試卷,按照30天假期算,每天至少要做12張。

明明7歲的孩子,卻極其內向、自卑、膽小。

連一句完整的自我介紹都說不出來,始終無法融入集體...

小小的臉龐上都是疲憊,完全看不到屬於男孩子的陽光和朝氣。

在當今愈發內卷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們幾乎沒有童年,哪怕是漫長的假期,也要揹負着沉重的學業壓力。

最後,費盡心思雞出來的娃傷痕累累。

正如精神科醫生徐凱文的那句長嘆:

“你們用焦慮養出來的娃,都送到我這裡了!”

還記得我們那代人的暑假嗎?

那時的我們沒有寫不完的作業,更沒有上不完的補課班,總有大把的時光去揮霍玩耍。

我們像泥猴一樣爬上爬下,在樹林裡捉知了,在碾盤上摔泥巴。

男孩子喜歡在清澈的小溪中摸魚,站在小溪邊玩水,嬉鬧,總是玩到一身泥巴纔回家。

女孩子喜歡用柳條編織出花環,用狗尾巴草纏繞出戒指,一整天都不肯摘下。

大雨過後,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提起竹簍,一路歡歌,三兩結伴地去稻田裡摸田螺。

晚餐時,經過外婆的巧手加工,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爆炒田螺就出鍋了。

晚飯過後,我們就躺在老屋門前的竹椅上乘涼,仲夏夜的星星總是亮晶晶,螢火蟲在田野上空漫天飛舞。

最難忘的便是村口的露天電影,從《小兵張嘎》到《地道戰》,大家總是看得熱血沸騰,嘰嘰喳喳地就像歡快的小鳥。

那時候的暑假沒有手機、電子遊戲,孩子們卻總是輕而易舉地獲得快樂。

想起一位退休校長曾說的一段話:

“其實過去的孩子壓力也不小,但他們往往都有發泄的出口,去外面跑一圈,和小夥伴們打打鬧鬧,什麼不開心都煙消雲散了。

而現在的孩子玩耍的空間被嚴重壓縮,以至於負面情緒被無限放大,更容易脆弱。”

這也是爲什麼從前的孩子,哪怕被打被罵,也很少有心理問題。

因爲他們一整個夏天獲得的快樂與能量,足以沖淡太多學習的壓力與焦躁。

是啊,我們應該把屬於假期的快樂、自由、鬆弛還給孩子。

哪怕是短暫的逃離,片刻的寧靜,孩子也能從中獲得心靈的休憩,找回鮮活的自己。

一位博主講述過自己教育兒子的真實經歷。

他和妻子是典型的雞娃父母,從小就對兒子要求特別嚴格。

哪怕放假也不許孩子看電視、不許看小說,不能用電腦打遊戲...

結果初二那年,兒子患上了中度抑鬱、伴有躁鬱症,整夜整夜睡不着覺,嚴重的時候甚至想從樓上跳下去。

生死麪前,慌了神的他們趕緊把孩子接回家,把對孩子的期待直接降爲活着就好。

休學後那個暑假,他們決定放下一切雜念,好好帶兒子玩一玩。

他們一家人自駕,從北京出發,在西安吃肉夾饃、油潑面,夜遊大唐不夜城,感受千年古都的歷史韻味。

在鳴沙山盡情玩沙,聽着古道駝鈴,親眼看了一場美麗的沙漠日落。

在新疆額爾齊斯河,看駱駝、胡楊樹,還和天鵝來了一場浪漫的邂逅;

一路上,兒子的笑容越來越多,晚上睡覺也更香了。

開學之後,兒子的狀態越來越好,一開始是在家學習,後來竟然主動要求復學。

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他們需要休息,需要放鬆,需要從題海里掙脫出來,曬曬太陽,吹吹風,看看花草,欣賞晚霞。

真正聰明的父母,讓暑假像個暑假,讓孩子像個孩子。

李亞鵬每年一到暑假,就會帶着女兒李嫣回鄉下小住幾日。

一個小院,一井清泉,一枕涼蓆,一頓餃子,一鍋燴菜,田間轉轉,鎮上逛逛。

父女倆在清新自然的鄉間小路上騎着自行車,愜意而悠閒。

其實,他從李嫣小時候開始,就經常趁她放假帶她去徒步、爬山和露營。

他還會帶女兒去十三陵水庫觀測氣溫、水溫、植物,7年下來共計160多次,風雨無阻。

如今的李嫣,不僅出落得陽光自信、清新脫俗,更是敢於嘗試各種新鮮事物。

這個暑假,不妨帶孩子離開繁鬧的都市,去鄉下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

一起去路邊挖野菜,去小溪邊摸魚釣蝦、去田裡捉泥鰍……體驗最質樸的生活,

或者帶孩子投身大自然,去田野、林間、河邊、星空下、草原上……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盡情吸氧。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釋放壓力的出口。

我相信,我們的孩子會在這一場場“不務正業”中,逐漸成長得陽光、自信、開朗。

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說過:

如果兒童時代沒有無拘無束地玩耍過,孩子長大後可能不會快樂,也難以適應新環境。

當有朝一日,孩子長大成人,回首往昔時。

他記住的不會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考試,計劃表上的密密麻麻安排。

而是那些爲數不多的漫長假期裡,他和父母度過了怎樣溫暖的日子,遇見了哪些可愛的夥伴,去了哪些難忘的地方。

正是這些回憶,溫暖了孩子的內心,守護着孩子的成長。

把暑假還給孩子,他們的心靈和身體才能得到放鬆,才能更好地搏擊長空。

點個贊吧,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這個夏天收穫一個快樂而充實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