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課堂是什麼樣的?

好課堂是有共性的,好課堂的境界是沒有盡頭的。無論你走在課堂改革的哪個階段,都需要堅守兒童立場和學習立場,要銘記好課堂不是我教得怎麼樣,而是學生學得怎麼樣,要逐步從淺層的學科立場走向系統的教育立場,站在育人的高度看教學,站在學習的視角研究教學。

來源 | 《中國教師報》現代課堂版

作者 | 胡婧 山東省滕州市善南街道清華園小學

在閱讀《中國教師報·現代課堂》“好課堂的共識與畫像”特別策劃的一組文章時,我對好課堂也有了一些思考。

每個人眼中都有自己的好課堂畫像,都能梳理出好課堂的一些關鍵特徵。作爲一名小學教師,我也試圖勾勒出自己眼中的好課堂。那麼,我眼中的好課堂是什麼樣的呢?首先從我看到的一個教學故事談起。

故事的主角是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蘭登塔爾,他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數學教育家之一。

一次上課,他給學生提了一個問題:從教室出發到操場的旗杆那裡,怎麼走,路程才最近?

問題拋出後,大多數學生起身向教室外走去,尋找他們認爲最近的路。但是有一個學生則直接打開窗戶跳了出去。弗蘭登塔爾看到後,不顧高齡毫不猶豫地爬上窗臺,隨着那個學生直奔旗杆。因爲他知道這個學生的選擇是對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這個故事讓我頗感意外,但驚訝之餘,我知道弗蘭登塔爾先生的行爲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學習。這樣的行爲充分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寬容、愛護、欣賞和認同。這是對學生想法的尊重,也是對學生成長最深刻的關切。自我反思,我們的課堂是不是缺少對學生這樣的尊重與保護呢?

因此,在我眼中,好課堂的第一張畫像是“尊重”,是對學生髮自內心的尊重,對學生多元想法和觀點的尊重。沒有尊重就沒有教學,沒有尊重也很難有真正的學習發生。

我還關注過一位教育家,是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首任校長王祝辰。他曾在自己的論著《動的教學法之嘗試》中提出:“我們知道兒童的天性是快樂的、活潑的、向前進的……兒童有動的本領,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所以我們在學校裡常看到十千百的兒童,絕無靜止的時候。我輩從事教育者,應該順應或者適應兒童的這種自動力,使之動而不應使之靜。”

因此,王祝辰提出了“動的教學”主張。他提出這一主張並不是偶然的。王祝辰所處的時代恰逢“西學東漸”,那個時候,人們的教育思想觀念不斷更新,一些學校開始了波瀾壯闊的變革,併產生過異彩紛呈的成果。“動的教學”就是其中誕生的重要成果之一,它融合了自學輔導、分團教學、社會化法、道爾頓制四種方法的長處。

好的課堂當然應該是“動的課堂”。前些年備受關注的高效課堂,就主張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不僅要身動,還要心動和腦動。尤其是身體的解放是何等的重要,可以更好地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強調讓課堂動起來,是因爲我們的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教師的精講過度牽引着學生的學習,因此課堂顯得有些沉悶,學生的學習狀態並不令人滿意。

當然,課堂不僅僅是“動起來”這麼簡單。“動”有着豐富的內涵和形式。動是律動,即遵循規律的動,而非盲動;動是不斷髮展升級的動,而非一成不變的動;動是學生主動、師生互動、文化聯動,是多元鏈接的,而非單純的學生動、孤立動。

但是,要更好地促進深度學習,更好地促進心動和腦動,同樣需要課堂上的安靜、安定和安心,正所謂“靜能生慧”。所以,當我們強調“動”的時候並不是排斥“靜”,相反“動”之後的“靜”才更容易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因此準確地說,“動靜相宜”纔是我眼中好課堂的第二張畫像。

我眼中好課堂的第三張畫像是“等待”。不善於等待的現象存在已經很久了。我想從臺灣教師李玉貴談起。聽過李玉貴老師公開課的人都知道一個現象,她的課總是不緊不慢,在等待學生中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

有這樣一個細節,在一堂公開課中,一名站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看起來磕磕絆絆、斷斷續續,好像不知道在說什麼,但是李玉貴老師並沒有不耐煩,也沒有立馬提問旁邊舉手的學生,而是溫和地看着他,靜靜等待。在李玉貴看來,其實這個學生已經非常賣力,他正走在努力思考的路上。如果教師讓他坐下,很“溫柔”很“禮貌”地說,想好再說,那就特別令人遺憾?也許教師需要爲此多等待5秒,“浪費”5秒時間,但其實這5秒是非常值得投資的,因爲它會讓學生有不一樣的課堂體驗。

可現實中我們往往太過急切,教師拋出問題後,學生小手林立,老師就會立馬提問學生,最終是那些優秀學生遮蔽了後進學生的學習,他們並沒有很好地體驗自己的學習過程。

後來有人提出課堂提問的兩個“黃金等待期”,我非常認同。

第一個黃金等待期是教師提出問題後要留3—5秒等待時間,讓學生深度思考,不必急於舉手,這樣會造成學生的答案是淺層次的或是不全面的,更忌先叫學生再說要回答的問題。

第二個黃金等待期指的是點名學生回答問題後,要留3—5秒反思期,讓回答問題的學生修改、補充自己的答案,讓其餘學生先概括前者發言要點,思考自己的答案與回答問題學生的答案有什麼關聯,還要思考如何有理有據質疑補充。我想這不是簡單的課堂技術,這背後是教師教學立場和兒童觀的彰顯。

總之,好課堂是有共性的,好課堂的境界是沒有盡頭的。無論你走在課堂改革的哪個階段,都需要堅守兒童立場和學習立場,要銘記好課堂不是我教得怎麼樣,而是學生學得怎麼樣,要逐步從淺層的學科立場走向系統的教育立場,站在育人的高度看教學,站在學習的視角研究教學。

你認爲呢?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