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團圓》大結局,論“父母”的重要性,只有他們會真正在乎你
作爲一個普通觀衆,我們應該如何解讀《好團圓》中“團圓”二字的含義?
是建立在夫妻關係上的所謂“團圓”,還是建立在家庭關係上的所謂“團圓”,又或是建立在血緣這種極端關係上的所謂“團圓”?
當《好團圓》在大結局中向我們展現向家老老少少站在二樓看玉蘭花時,當向郅軍、蘭芝這對父母用一種雞飛狗跳式的喧鬧與三個女兒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和解”時。
或許“團圓”二字,在此時此刻早已不再只是字面上的闔家團圓這麼簡單了。
乍看下來,《好團圓》講述的是以向前、向中、向南三個女兒各自成家之後,作爲妻子的她們,在婚姻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
最終用一種現代人對婚姻的理解方式,讓這三個姐妹各自完成了對婚姻與家庭的重新定義,並在某種程度上與父母達成了所謂的“和解”。
對於筆者來說,當我帶着某種特定的情緒與主觀思想重新審視這部電視劇時,無論是目光還是焦點都在慢慢產生某種變焦與遊離。
無論是偏心到讓人厭煩的向郅軍與蘭芝夫妻,還是對鄧海洋溺愛過頭的白麗芳,又或是把高平視爲己出的小姨,甚至是對江家巧來說長兄如父的江宏斌。
從本質上來說,這些只爲推進劇情發展的配角,都擁有一個相同的身份“父母”。
他們是子女眼中的“親生父母”,是撫養其長大成人的“不是父母、勝似父母”,是相依爲命且吃盡苦頭的“互爲父母”。
無論向前、向中與向南再不聽話與叛逆,向郅軍作爲父親也會在關鍵時刻,手拿菜刀爲女兒爭回一些什麼。
無論鄧海洋在妻子面前有多麼不堪,白麗芳作爲母親也不會同兒媳婦一起貶低與踐踏自己的兒子。
無論高平在對待向前時,是否已經達到不擇手段、人神共憤的程度,小姨作爲從小把他撫養長大的“母親”,也願意傾家蕩產爲他交上鉅額賠付。
甚至是最終已經完全黑化的江宏斌,在他妹妹江家巧的眼中,這都是從小照顧她擔當起父親與母親角色的哥哥。
或許因爲劇本或實際情況的需要,《好團圓》中所謂的“父母”都不是那麼的受人待見。
可是當我們能夠用一種代入感或設身處地從人物角度看時,便會發現這些角色在“父母”這個角度上的真實性與可以被認同性。
作爲子女,作爲父母在歲月的侵蝕下一天天看着你長的大子女,包括筆者自己在內,又有多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與體會母親這樣一種角色呢?
即便是自食惡果最終導致半身不遂的白麗芳,即便是對待前妻與向南無所不用其極的江宏斌,也無法將所有手段都用在江曉彤與江家巧這兩個等同於女兒的人身上。
或許這纔是“父母”這樣一種不常被人所注意到角色的真諦所在,或許這纔是爲什麼會有《好團圓》這部劇或這個名字存在的原因所在。
當看似組成家庭且會一直到老的兩個人組成家庭時,這種在血緣或“類血緣”上並沒有直接聯繫的兩個人,真能像父母對待孩子那樣,全身心無保留的對待自己的另一半嗎?
或許答案是否定的,或許某些人連小姨對待高平那種程度上的愛,都無法給足自己的另一半吧。
家庭這樣一種概念,只是一種法律或形式上需要維護的一種“弱關係”,而父母纔是真正即便你不去維護,也不會需要時斷掉的一種“強關係”。
當每一次我們與妻子與丈夫爭吵時,那些傷人至深的話語,無不一次又一次在摧毀着這種勉強在支撐的“弱關係”。
可當我們面對父母時,即便雙方口出惡言傷害對方到內心流血,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剪斷與孩子之間的這種“強關係”呢?
也許《好團圓》的劇情是縫合的、是牽強的、是不合邏輯的、是無病呻吟的。
可《好團圓》中的“父母”,卻是在很多類似電視劇作品中算得上數一數二的。
在這些“父母”中,不僅包括了向郅軍、蘭芝與白麗芳,也包括了代替高平媽媽出場的小姨,甚至是照顧了江家巧一輩的哥哥江宏斌。
關於《好團圓》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裡,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
若覺得文章不錯,還請點贊、分享與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