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水入海!跨部會建置「輻射監測儀表板」 3大指標每週二更新

日本排放核污水入海,外國媒體27日被安排到福島第一核電廠採訪,經過裝有處理過的放射性污水的儲罐。(資料照片/美聯社)

跨部會建置輻射監測儀表板,每週二公佈臺灣周邊海水、漁獲及日本輸臺食品的檢測結果。(行政院提供)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24日排放含氚核污水,遭周邊國家批評,行政院會今通過「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因應作爲」報告。行政院長陳建仁重申,當前各項監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但因排放作業長達30年,未來也會妥善應變排放異常和意外狀況;並建置輻射監測儀表板,每週二公佈臺灣周邊海水、漁獲及日本輸臺食品的檢測結果。

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轉述,陳建仁表示,依國際原子能總署IMDA對日本福島含氚核污水排放案的安全審查結果,認爲日方排放符合國際安全標準,而依據我國觀察團三度赴日結論亦同,鑑於排放作業長達30年,未來仍將持續敦促日方,依據國際標準和規範執行排放作業,並對排放異常和意外狀況妥善應變,確保安全。

陳建仁強調,政府已超前部署,經由跨部會合作,秉持科學專業監測評估、參照國際標準嚴格監測、爲國人安全與健康把關等三項原則,妥善各項因應作爲,並持續強化監測與檢測措施,迄今跨部會的各項監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未來將請各部會持續滾動檢討強化監測作業,以維護國人健康與我國海域周圍海域的輻射安全。

他強調,政府已建置公開透明的資訊平臺,以科普化方式說明各項監測評估結果,讓民衆安心放心,並將持續掌握日本與IAEA等相關國際動態資訊,以確認日方排放作業符合國際安全標準。

針對輻射監測,原能會綜合計劃處長李綺思報告指出,範圍將畫定在漁港、臺灣與離島周邊海域及北太平洋公海漁場,當前原能會將原先33個海水監測點位,增加至今年的107點,同時農業部也增加漁產取樣件數,由歷年200件增加到今年的3000件,兩者監測結果均無異常。

李綺思指出,自福島事件後,國內便建立日本進口食品、水產品監測機制,迄今檢測21餘萬件,皆符合我國標準,每年食品檢驗量能達7萬件;觀察含氚污水排放歷史洋流模擬,約1至2年纔會有較大濃度的海水影響臺灣海域,但仍低於臺灣海域背景值,風險可忽略;所有資訊將彙整成「跨部會輻射監測整合儀表板」,每週二更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