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荔枝網評:回答“何以中國”之問,共赴千年運河之約

(原標題:【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荔枝網評:回答“何以中國”之問,共赴千年運河之約)

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江蘇揚州啓動。

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十週年,回首這十年,江蘇時刻不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把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堅持突出活態傳承、合理利用,在頂層設計、遺產保護、治理修復、文旅融合等方面多方發力,實現城市肌理與文脈傳承、保護與發展互促共進,讓這條民生之河、文化之河、交流之河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保護好“民生之河”,爲人民增添更多福祉。千百年來,大運河與沿岸城市的發展脣齒相依、興衰緊聯,滋養着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江蘇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貫徹“兩山”理論,實施“一河一策”行動計劃,讓水美風清的運河成爲生態文旅之基、幸福民生之源。例如,無錫全面啓動“兩河”整治提升“一號工程”,着力打造黃金水帶、生活秀帶、城市綠帶、人文紐帶、產業示範帶;蘇州創新實施“運河十景”建設,打造水陸盤門、平望·四河彙集等一批文化地標,努力以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常州打造“大運河工業遺產館”“大運河工業遺產文化長廊”,將大運河工業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爲高質量發展勢能……作爲具有江蘇特色的“美麗中軸”,大運河江蘇段實施綜合保護工程,整合沿線衆多歷史遺存、博物館羣落和文化休閒體驗點,爲運河兩岸百姓創造了高品質的生活生態空間,讓這條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當代、造福於民。

傳承好“文化之河”,讓華夏賡續千年文脈。大運河是水路,更是文路,串起中華文明的千年脈絡。穿越千年時光,大運河流淌着民族的記憶,鑄就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根與魂。作爲一條跨越時間、地理與文化的超大體量文化遺產,大運河擁有河道、古建築、古遺址、石刻等各級各類遺存超1200處,水工設施等重要代表性遺存368處,構成了一條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十年來,江蘇各地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多地聯動共同發力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呵護傳承好大運河文化遺產。揚州將每年6月22日確定爲“揚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產日”,確保運河文脈妥善保護、傳承不息;淮安勾畫“產業、文旅、生態”三張畫卷,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相互促進……不僅如此,江蘇還舉辦中國大運河曲藝文化藝術節,一批批大運河主題的文藝作品、文藝活動不斷涌現,挖掘和弘揚千年大運河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特色,讓古老的大運河煥發出時代新風貌。

利用好“交流之河”,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大運河是文化之河、民生之河,也是一條溝通中外的交流之河。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引發了國內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從負擔着中國南北經濟動脈的漕運通道到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正閃爍着文明之光。進入新時代,我們需要挖掘、傳承、弘揚大運河的時代價值和精神力量,讓大運河進一步成爲中國聯通世界的文化紐帶,成爲講述中國故事的流動舞臺。江蘇扛起“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的時代使命,以倡建“運河共同體”爲契機,搭建展示江蘇元素、文化特色、大國形象的國際運河舞臺。一方面,持續發揮大運河在推進國際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的作用,用“運河”這個世界共有的文化符號講述運河與人類命運的故事,讓世界更懂中國,也讓中國更好融入世界。另一方面,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創作更多文化精品,廣泛傳播大運河蘊藏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爲世界運河保護、運河城市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千年大運河,煥發新生機。千百年來,我們行走於運河兩岸,追問何以中國、何以運河,努力探尋中華文明連續不斷的內生動力。放眼未來,期待大運河沿岸地區人民能夠同心同向,以勤勞和智慧書寫與河共生、共融、共興的故事,讓古老的大運河繼續在神州大地上勾勒生機勃發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