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落地生根 催生核三女婿

核三廠即將功成身退,將大半生獻給核三廠的資深員工,不僅驕傲和核三一起爲臺灣拚經濟,近半世紀來也默默帶動恆春鎮的經濟發展,部分外來員工在地娶妻生子、落地生根成了新住民。有員工說,過去核三廠被貼上「恐怖惡鄰」標籤,如今因非核家園要走入歷史,老核三人心中五味雜陳。

「早已把核三廠當成自己的家。」去年初升廠長的高起,肩負停機、除役前後重要任務,也被外界戲稱是「末代廠長」,清華大學核工碩士畢業後,一九八四年進臺電,首站就依專長分發到核三廠,之後赴美留學拿博士學位,回憶四十年前從臺北帶着行李隻身來廠報到的青澀忐忑畫面,至今難忘。

六十一歲的核三廠控制組工程師吳仙林,是首批臺電和臺中高工籤建教合作約的學生,十八歲就派核三廠實習,服完兵役再回廠,之後通過考試升工程師,是五百卅名員工中的「元老級」。

他說,當年往恆春鎮的路還是石子路,去廠區的公車一路顛簸,當時恆春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只有瓊麻產業,和現在國旅勝地的繁華景象簡直天壤之別,更沒想到會在恆春娶妻生子,像他一樣的「核三女婿」還不少。

「早年的恆春鎮,真要感謝核三廠。」吳仙林說,核三從建廠、試運轉到商轉歷時七年,相關工作人員多達近三千人,和最近的恆春鎮區形成緊密的生活圈,雜貨店、小吃餐館一家家開,最盛時還有三家電影院、撞球間。

一九八六年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爆炸釋放大量放射性物質震驚全球,才商轉三年的核三廠隨即被貼上「恐怖惡鄰」標籤,二○一一年又發生日本福島核災事故,從事地方敦親睦鄰工作廿多年的退休員工吳文哲感觸尤深。

吳文哲也在恆春落地生根,他說,臺電每年二點四億元地方回饋金、打造免費的臺電南部展示館也是與在地的潤滑劑,睦鄰工作讓早期的對立到彼此成爲朋友,全靠時間和誠信點滴累積,相當不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