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植林隱憂 彭啓明:碳匯與生態須平衡
海委會與農業部近期提出「紅樹林減量專案」方法學,並交由環境部審查,若通過將可以成爲未來企業取得碳權的方式之一。但對於紅樹林植林,民團與學者近來提出擔憂,一旦誇大紅樹林增匯效果,過度種植,恐影響生態多樣性與防洪問題,呼籲政府多方聽取意見。
彭啓明表示,紅樹林從因應極端氣候角度來看,一直都是鼓勵能恢復,可減少暴潮產生,全世界有很多地方爲了開發破壞紅樹林,導致暴潮淹水程度增加。他分享過去幾年看到全球知名企業購買品質較好、屬於藍碳的紅樹林碳權計劃,東南亞就有不少成功案例,且品質維護良好,價格約每公噸30美元以上。
彭進一步提到,去年COP28期間曾至杜拜北邊溼地區域,劃獨木舟時去種了兩顆紅樹苗,當天看到的生態是曾被人工破壞的溼地重新覆育,讓他非常的感動。
彭啓明強調,現有環境部審查的相關碳匯自然方法學,專家審議會中有許多意見、也有多元的討論,也歡迎各界提出指教,一起來找出共同的目標方向。
環境部指出,爲達到2050淨零戰略目標,其中也包含推動「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劃」,除了森林碳匯(綠碳)外,海洋碳匯(藍碳)等方法學都應建立本土係數與測量方法。
環境部今年4月預告「紅樹林植林」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並於7月9日召開首次審查會議,要求相關部會針對各界意見再補正說明,目前尚未形成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