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潛伏期逾20天 可飛沫傳播

疾管署莊人祥表示,猴痘潛伏期相當長,至少要觀察1至2周,甚至有報告顯示潛伏期可達20多天。(路透)

一名從德國返臺的20多歲男性被檢驗確診猴痘,成爲國內首例個案。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昨表示,目前共匡列9名接觸者,他們都是無症狀,將持續觀察1至2周。至於預防猴痘的第三代天花疫苗何時能夠到貨?莊人祥表示,已與廠商視訊會議,將爭取年底前到貨;若能順利取得,將會優先給符合條件的民衆接種。

莊人祥表示,猴痘潛伏期相當長,至少要觀察1至2周,甚至有報告顯示潛伏期可達20多天。截至目前國內首例猴痘個案仍是匡列9人,但都是無症狀。他指出,雖然猴痘屬接觸感染,但由於目前僅1例猴痘個案,爲保障醫護人員安全,因此治療上仍採高規格收治,安置在負壓隔離病房,沒有調整必要。

面對猴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昨分享一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報導,一名患者出現「肛門周圍和陰莖的潰瘍、直腸疼痛和皮疹」,其中直腸疼痛到無法坐下,也影響睡眠、排便,個案住院前9天持續惡化,直到住院隔離治療後第9天,病竈結痂脫落、上皮再生,不具感染性後出院,病程約爲18天。

姜冠宇指出,照顧猴痘患者的醫療人員防護措施,建議穿戴長袍、手套、護目鏡和N95口罩,病人需住單人病房,感染猴痘的人,在出現症狀時就具有傳染性,病毒通過「直接接觸」、「間接接觸」,包括衣服或牀上用品等污染物進入皮膚或黏膜破裂處,也可能長時間面對面接觸,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

他提及,猴痘約7至14天潛伏期內,會在最初感染部位大量複製,擴散到局部淋巴結,就會出現發燒、頭痛和淋巴結腫大特徵,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會發燒,而猴痘確診後治療選擇,則有tecovirimat和cidofovir兩款抗病毒藥,及痘苗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

姜冠宇表示,民衆接觸確診者後21天內,應監測是否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和皮疹,高風險接觸者,可使用牛痘或天花猴痘預防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