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之拳 佳山、建安兩基地洞庫可保存300戰機
佳山基地操作的F-16戰機,具有防空、反艦、偵察多重功能。(軍聞社資料照片)
1967年以色列空軍對阿拉伯聯軍的幾處空軍基地發動奇襲,幾百架露天擺放的戰鬥機瞬時化爲廢鐵,接下來的戰爭就毫無懸念,史稱「六日戰爭」。此役深刻教訓着各國「空軍基地防護」的重要性,機堡、掩體,以及空軍基地的防空火力都必須注意。其中最極致的防禦方式,就是把山體挖空成爲機堡,有效保存戰力,這就是花蓮的佳山空軍基地。
在瑞士這樣的山地國家,很早就有機堡坑道化的設想,比如著名的邁爾根基地(Meiringen Air Base),它建在風景如畫的山區,而機庫就在山壁裡。這也成爲佳山基地的參考,1981年國防部、空總、聯勤總部和榮工處派遣7人小組,考察奧地利、瑞士和瑞典等國的山區基地,學習「新奧工法」(The 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NATM)以旁邊岩石本身的壓力與重量,讓附近挖空的隧道相抵消,使佳山基地即使位處地質鬆軟不穩的花蓮,也能承受7級強震。並在花東地區尋覓合適地點,決定在花蓮機場以東的山邊建立基地,於1985年動工建造,在建造期間,佳山基地持續追加預算經常遭到批評,全部工程耗費超過新臺幣400億元,花費8年直至1993年才完成基礎建設工程,可見其困難程度。
佳山基地坑道機堡的規模多大?至今仍是機密,一般認爲可能足以容納150架戰機,這相當於空軍半數戰機的規模,非常驚人。
值得一提的,是佳山基地的興建期間,也正巧是臺北市開始鐵路地下化工程,以及地下式捷運線開工的時期,因此國內的工程團隊也開始累積潛盾工程的經驗,逐步克服對各種不同地質環境的施工,與隧道強化的方法,這使得佳山基地的興建經驗,不只是國防工程,也對國計民生有利。更多的經驗再反饋回軍事基地強化工作。比如同樣在臺東的志航基地,原本並沒有坑道機庫的設計,但是後續就開啓了「建安計劃」的強化工程,也就是基地北跑道頭的石子山挖空,興建爲地下機庫,成爲西部戰機轉降的戰力保存基地。據報導,石子山地下洞庫內有三大機庫,可容納約150架戰機,機庫間有滑行道彼此相連,顯然不比佳山基地的洞庫來得小,兩座基地可容納300架戰機,幾乎是全部空軍戰機的總數。
佳山基地完成後,一直是空軍最高規格的管制區,即使是開放日也不能隨意拍照。早期的佳山基地對外照片,經常有一大部分的區域是被塗遮的,上寫「禁止觀察區」,想必是坑道機堡的出入口處。而機庫內的設備如何?已知內有完整的戰機維護中心,有巨大的起重機可吊起戰機,可在狹窄的坑道里挪動位置。甚至包括引擎測試室,顯示坑道的堅固,即使有巨量的噪音也不至損傷結構。
佳山基地一直都很有傳奇色彩,而且常被過度渲染。1997年美國軍事小說家戴爾布朗(Dale Brown)在他的《必爭之地》(Fatal Terrain)小說中,把佳山基地(小說中稱凱山基地)設想了一道「洞窟跑道」,做爲露天跑道遭到破壞時的應急方案。該跑道設有彈射器可以輔助飛機起飛,之後該基地成了臺灣反擊入侵者的主要地點。在國軍退役少校樑紹先的漫畫《燃燒的西太平洋》也有類似情節,在東部山區的「擎天基地」,空軍的F-16戰機持續從此處出發,打擊入侵臺灣的登陸部隊。雖然這些都是文藝創作者的想法,但也證明東部空軍基地,保存戰力的重要性,稱的上是「後山之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