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中共集體領導具優越性

▲北京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鬍鞍鋼。(記者盧虹攝)

▲2013年3月3日,中共兩屆領導人胡錦濤(左起)、習近平、溫家寶、李克強出席政協會議。(中新社)

北京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鬍鞍鋼是大陸知名經濟學家,也是中國國情研究的權威,一貫主張市場系統不是萬能,應該強化國家的財政體制,社會政策應該遵從效率與公平並重原則,西方學界歸類爲新左派中的北京學派。不久前,他曾發表文章,主張「集體領導制」遠遠優於美國「個人總統制」和「三權分立」制。他認爲美國總統雖然是民主選舉產生,但總統一旦產生,就是個人集權制度。而「中國集體領導制」下,「多人領導比一人要好」。

胡鞍鋼認爲,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是現代國家制度典型的「創新者」。「這是有學理基礎的」,他說,「正確與失敗,實際上與決策有關係,決策又和兩個不對稱性有關係。」

他進一步闡釋說,「一個叫信息不對稱,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多人的信息來源就多方面。人大常委會後還有分委員會,下面還有研究室,各人還有智庫在收集各方面訊息。另一個,我們稱之爲權力不對稱性,不會像毛澤東那個時代權力集中。」

常委是超級機構

胡鞍鋼認爲,「中共的創新不僅是五權分工,還多了一個超級機構──常委,這種情況只有歐盟有。」

「中國的政治家是怎樣出來的?要經過很多歷練過程。」胡鞍鋼說,中共中央委員會成員參加工作的平均年齡43.6年、入黨年齡平均38.9年,「沒進中央委員會都不算『中國政治家』。」

胡鞍鋼指出,領導人淘汰的過程,一方面是選舉,第二是篩選,「辨才須待七年期,須有4、5個七年才能辨才」。

領導人重調研

胡鞍鋼也分析了中共領導人的產生過程,認爲已經形成一套制度安排、制度學習,既競爭,同時又避免拉票,比較務實。幹部的學習有一套制度安排,幹部也不能只待在一個地方,「小布希只待過德克薩斯,歐巴馬還沒當過州長,你是憑選舉上去的,不是憑績效能力上去的。」

胡鞍鋼受訪時也提及他今年1月在《瞭望》週刊發表的文章〈踏遍青山問計人民──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國內考察調研記〉一文,「一般人看不出來,例如土地到底怎麼處理,所有權是分離還是承包,有爭議,他(習近平)特地去武漢去調研。」

胡鞍鋼認爲習近平包括其他領導人學習能力都很強,「透過公開講話,字裡行間都能瞭解他讀了哪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