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州…揭開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紗 唐崖土司城遺址

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遺址。圖/本報湖北恩施州傳真

恩施州春秋時屬巴國,戰國時屬楚國巫郡。從元代起實行土司制度,至清雍正執行改土歸流,終結了土司制度。唐崖土司城遺址成爲土司文化重要組成,被列爲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享譽「土司制度的實物見證」和「山地城市的佳作典範」。

土司是中國邊疆的官職,元朝始置,用於封授西北、西南地區部族頭目管理權。唐崖土司城始建於元朝至正十五年,鼎盛於明天啓年間,廢止於清雍正十三年,共歷16代18位土司,計381年。曾是周邊一千多公里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如今,成爲全大陸規模最大、保存最爲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土司文化遺址。

荊南雄鎮牌坊,建於明天啓四年。圖/本報湖北恩施州傳真

城址佔地面積74萬平方公尺,主要遺存有張王廟、「荊南雄鎮」牌坊、衙署、大寺堂、土司墓、採石場、營房、橋上橋、院落、道路等。城址格局清晰,保存完整,爲西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土司城址之一,對研究土司制度和土家族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城牆作爲唐崖土司城的重要部分,東、北、南面築有外城牆,北面和東北面修建內城牆。其以自然石塊加工後壘砌而成,隨地形起伏, 採用「石包土」結構,展現古老建築智慧。城內道路體系包括「三街十八巷」,主幹道南北貫通,全長約60 0 公尺,是目前大陸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板道路。除主道、輔道外, 還隱藏着「九道拐」與「七十二步朝天馬」,此爲土司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專用逃生路。

唐崖土司城遺址,享譽「土司制度的實物見證」。圖/本報湖北恩施州傳真

「荊南雄鎮」牌坊建於明天啓四年,是朝廷爲表彰第十二代土司覃鼎的戰功而立。爲唐崖土司城遺址中,最具標誌性的建築遺存,是衙署區建築羣起始。牌坊爲三開間砂石仿木結構,高7.15公尺,通寬8.04公尺。橫額中兩面書寫「荊南雄鎮」與「楚蜀屏翰」八個陰刻大字。中間枋面雕刻「土王出巡」、「哪吒鬧海」等題材,兩側枋面雕刻「漁樵耕讀、槐蔭送子」及麒麟、龍、鳳等圖案。

覃鼎墓,爲封土墓,墓前立有石碑,刻「武略將軍覃公諱鼎之墓」。明朝末年,天下大亂,覃鼎奉調征討奢安之亂等戰禍,奮勇殺敵,血戰有功,使得唐崖司由長官司升爲宣撫司,他也升任都司僉事兼宣撫使,封爲武略將軍。覃鼎任職期間,唐崖土司走向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