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市頭部公司核心資產價值凸顯 估值重塑正當時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在政策利好、資金改善、公司提質等多因素推動下,公司估值得到一定修復,滬深300、上證50等重要指數漲幅均超過30%。但估值提升是一項長期且持續的工作,以目前滬市公司的表現來看,尚未迴歸到合理區間。
有專業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市值是市場價值的直觀體現,雙方存在不可割裂的關係,但上市公司市值和價值不匹配的現象並不鮮見。尤其是對滬市頭部公司而言,整體估值與其地位不完全匹配,估值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目前,市值管理、併購重組、分紅回購等一系列政策窗口已經打開,是市場重新認識頭部公司投資價值的重要契機,引導樹立價值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生態,而長期低估的頭部公司有望成爲本輪市值提升的主導力量。
頭部公司估值長期處於偏低水平
截至2024年12月17日,以市值超500億元爲劃定標準,滬市頭部公司合計177家,其中主板公司160家,科創板公司17家,合計市值爲39.35萬億元,約佔滬市總市值的66%。
總的來看,滬市頭部公司是市場最爲重要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以佔比不到一成的公司家數,貢獻了滬市66%的營收、85%的利潤。但這部分公司目前估值水平相對偏低,市場對頭部公司的價值還沒有充分挖掘和認識。
從結構分佈來看,滬市公司估值高低與規模大小呈反向關係。滬市頭部公司整體市盈率爲11.40倍(剔除負值,下同),低於500億元以下中小市值公司22.15倍的市盈率。具體分市值區間來看,滬市市值在50億元以下、50億—100億元、100億—500億元、500億—1000億元及1000億元以上市值的公司平均市盈率呈逐步下降趨勢,分別爲26.25倍、25.78倍、20.51倍、17.66倍、10.85倍。
招商證券分析認爲,由於投資者對彈性的天然偏愛,市場往往給中小盤公司更高的估值溢價,這就導致各行業頭部公司的平均估值基本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並且對比港股和美股市場,A股對小盤股的估值溢價明顯更高。
據瞭解,港股市場和美股市場的分佈結構與滬市相反,規模更大企業一般在市場上獲得更高的估值水平。截至今年11月末,市值200億港元以上公司的整體市盈率爲9.65倍,市值200億港元以下公司爲7.97倍;納斯達克市值100億美元以上(約佔總體家數10%)公司市盈率約爲12.11倍,市值100億美元以下約爲2.91倍;紐交所市值500億美元以上公司(約佔總體家數10%)整體市盈率約爲22.38倍,市值500億美元以下約爲18.07倍。
在此前召開的2024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國際投資者大會上,證監會相關人士表示,A股、H股以及境外上市的中國企業,代表新質生產力方向的企業佔比持續提升,從估值水平看,與新興經濟體相比,仍然處於相對歷史低位,這爲外資長期配置提供了更優選擇。
低估值代表着藍籌價值股與科技製造企業擁有更高性價比。從行業來看,滬市頭部公司主要分佈在銀行、石油石化、交通運輸等優質大盤藍籌公司,同時也有半導體、機械裝備、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傳統經濟在頭部公司中佔據主導地位,據統計,截至2024年12月17日,滬市頭部公司中,超過六成爲國企,超五成集中於金融以及有色金屬、能源、建築、交通運輸等行業。
這些大盤藍籌股的估值中樞相比新興科技行業而言偏低,市場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這些公司作爲中國核心資產的價值。從市淨率角度來看,500億元以上公司市淨率1.14倍,低於500億元以下中小市值公司的1.85倍,其中銀行、建築等行業的頭部公司每股價值遠低於每股淨資產。可能投資者認爲這些行業市場飽和度較高、行業整體增長難有爆發式增長,而導致估值受限。
但有專業人士表示,目前市場對這類公司價值判斷還比較片面,存在不合理的估值折價,突出表現爲既沒有深刻理解公司在體制機制、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優越性,也沒有充分衡量其在服務ESG、踐行國家戰略、引領科技創新中所發揮作用的價值。
從跨市場比較的結果來看,滬市頭部公司市盈率顯著低於紐交所股票(18.76倍)、納斯達克股票(38.65倍)的整體市盈率。有一些傳統行業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基本相當情況下,市場給予的估值水平差異較大,部分行業頭部公司估值目前明顯低於美股,例如,家電、醫藥生物、硬件設備、電氣設備、建築、銀行、公用事業等。
招商證券表示,除了軍工行業的頭部公司估值明顯高於全行業的平均水平外,其他大多數行業的頭部公司市盈率低於對應全行業市盈率中位數。從公司估值所處2010年以來分位數的中值統計情況來看,以計算機、農林牧漁、通信、傳媒、非銀金融等爲代表的行業頭部公司市盈率所處歷史分位明顯低於對應行業的全部A股,這就意味着這些行業的頭部公司當前估值所處歷史位置更低,其估值相較於全行業而言更具有性價比。
市值提升具有多方面邏輯支撐
整體來看,滬市頭部公司已經具備較高性價比,無論是同行業、跨市場、與歷史週期對比來看,都顯示出了相對突出的長期配置價值。在業內人士看來,隨着宏觀經濟的預期改善,這些低估值優質公司的價值迴歸是值得期待的。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鮑雁辛認爲,在未來成熟的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體系之中,估值提升有望重點集中在兩大權重領域,即大盤藍籌價值股與科創龍頭股。
目前,價值投資理念逐步得到市場認可,引領資本市場估值理論新方向,市場投資主體和市場生態都發生了積極變化。一系列集中在活躍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優化市場結構、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等方面的資本市場政策文件,旨在建設培育鼓勵長期投資的資本市場生態。例如,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推動中長期資金投資規模和比例明顯提升,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更加合理。
浙商證券認爲,以社保基金等爲代表的長期資金在投資過程中更注重長期盈利能力、行業競爭力、品牌價值等長期因素,注重對頭部公司長期價值的挖掘。通過投資行爲長期性和市場內在穩定性全面強化,投資者回報穩步提升,中長期價值投資理念有望深入人心。
着眼於“長錢更多、長錢更長、回報更優”的總體目標,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的投資理念正在加速形成,投資者逐步走向理性,更多關注企業中長期給股東創造回報的確定性、穩定性和持續性,而非主題投資。
目前,高股息已經成爲滬市公司估值的基石,就滬市頭部公司來說,整體投資回報表現突出,分紅穩定紮實,近三年累計現金分紅總額(含回購)4.04萬億元,是其餘滬市公司的4.16倍,佔全市場分紅總額的80.64%。股息率方面,30家頭部公司連續三年股息率不低於4%,主要集中在銀行、石油石化、交通運輸、建築等行業。分紅穩定性方面,近五成頭部公司連續三年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貴州茅臺、中國神華、長江電力、寶鋼股份、宇通客車等17家頭部公司近三年來年度分紅比例均達到50%以上。
除市場投資理念變化外,頭部公司價值迴歸還具有多方面邏輯支撐,既有經營業績支撐因素,又有估值修復因素。近年來,滬市頭部公司整體處於穩定發展的上升通道,具備良好的單體盈利能力,國際競爭力總體穩中有升。盈利持續性方面,超85%的滬市頭部公司近五年連續盈利,高於滬市非頭部公司的66%。接近四成滬市頭部公司近三年淨利潤連續增長,高出其餘滬市公司22個百分點。經營韌性方面,滬市頭部公司近三年淨利潤複合增速高出其餘公司6.5個百分點,其中在電力設備、有色金屬、家用電器、食品飲料等行業的淨利潤複合增速均高於同行業其餘公司超10個百分點。業績變化趨勢方面,近五年來,境內外各主要市場均呈現V型走勢,具體表現爲2019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速放緩,2020年達歷史低點,2021年快速回升。這其中,滬市頭部公司表現出更高的業績穩定性,淨利潤波動明顯小於其他市場。
從國際競爭角度來看,滬市頭部公司也已躋身前列,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傳統行業中,滬市銀行、能源、公用事業等行業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在世界排名均位於行業前五。在電信服務、汽車與汽車零部件行業中,滬市公司相較境外上市公司也有一定競爭力,機械設備、生物醫藥、半導體等新興行業滬市頭部公司亦有望在未來成長爲掌握國際話語權的龍頭企業。
前期證監會也在“併購六條”中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今年以來,滬市頭部公司更加註重打造產業鏈核心競爭力、整合上下游優勢資源。統計顯示,2024年,滬市公司披露重大資產重組40餘單,交易金額超3300億元;其中,頭部公司披露6單,交易金額約2396億元,金額佔比超七成。頭部公司作爲上市公司中的優秀代表,應當積極藉助資本市場,通過併購重組等方式合理提升產業集中度,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以及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等需求開展符合商業邏輯的跨行業併購,加快向新質生產力轉型步伐。
過去頭部公司普遍更關注主業經營,在公司市值管理方面缺乏制度性、體系性的建設和實踐。前期,證監會制定市值管理指引,對主要指數成份股公司制定市值管理制度、長期破淨公司披露估值提升計劃等作出專門要求。對於頭部公司來說,將更加積極主動關注估值,加強公司價值宣傳。
有專業人士認爲,估值高低是市場對上市公司認可程度的直接體現,即使報表數據再出色,如果市場對企業缺乏瞭解,估值也不會高。因此,加強投資者關係管理和信息溝通至關重要。頭部公司應當進一步做好講好“資本市場故事”,積極開展與市場的溝通互動,通過業績說明會、組織投資者走進公司等方式加大價值傳導,推動頭部公司的估值合理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