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有座浙江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橋,已有740多年曆史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多多留言,歡迎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哦,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謝謝。)

到湖州旅遊過幾次,隨緣遇見不少有意思的古橋,而這座“壽昌橋”卻是我專門過去打卡的古建築之一。或許是某位老師轉發給我的視頻太美,又或許是本身就非常喜歡它淳樸的模樣,總之,趁着春暖花開,在騎摩托車輾轉近30公里後,穿過下渚湖邊的小村莊,終於找到了它。

隨着當地對文物古蹟的重視,這裡儼然已經被建設成景點,小巧而精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壁畫,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壽昌橋的由來。而兩座長亭一左一右立於石壁兩側,本來以爲是供人休憩所建,湊近一看才知道,中間還架着一條木船,大概是仿古制作的,風吹日曬之下,有些油漆或者塗料已經傷痕累累。

踱步登橋,腦海裡浮動起“臺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莫名詩意,可惜這個景點不太爲人知,所以本來建設不錯的草坪上,已經被開墾出幾片小菜地,有點破壞氛圍,不過這纔是我們生活中最真實的風景吧,作爲路人遊客,反倒多了點唏噓的理由。

這座“壽昌橋”又名“上渚橋”、“啞子橋”,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的瓦窯自然村,曾是武康通往杭州古驛道跨越上渚河的交通橋,據說爲南宋鹹淳年間(1265年—1274年)邑人姚智所建。在明嘉靖《武康縣誌》中有相關記載:“壽昌橋,一名上渚橋,在縣(武康縣)東南十八里,宋鹹淳間邑人姚智建。”

壽昌橋不僅是國家級文保單位,也是浙江省乃至長三角地區已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單孔石拱橋。它南北橫跨上渚河,東鄰公路橋,西側就是杭寧高速公路,以我之所見,現在基本上處於“荒廢”的狀態,平時除了零零星星的遊客,估計也只有當地村民種菜時纔會經過。

也正因此,這座740多年曆史的古橋,自從2006年維修後,外觀就始終一陳未變。參考相關資料,維修時也僅對壽昌橋表面覆土進行了清理,現橋長約50米,而從南北兩端的如意石的距離判斷,壽昌橋原長應該是32.85米。它的最高處有9.45米、淨跨17.4米、矢高7.16米、橋基寬4.25米、橋頂面寬2.74米,自下而上逐層收分。

它的橋面由兩條與橋身平行的側石和與之垂直的石板或踏步鋪設而成。側石外沿設欄板望柱,內鑿防滑凸棱,其兩端外側鐫刻圭腳紋樣。橋面中部因弧度較平緩,不設踏步,其兩側爲緩坡臺階,以供上下。橋欄須彌座式,用整石製作,造型簡潔面厚重:間置覆蓮式望柱,柱身方形。橋正中兩側刻有雙鉤楷書“壽昌”兩字橋名。拱券石與橋面側石之間的條石浮雕乳丁紋和捲雲紋(暫稱爲仰天石),爲江南宋橋常見的裝飾紋樣。

因爲主體結構完整,基本保持南宋時期的原貌,體現出古代江南水網地區拱橋特色和建橋技術的高超水平,自然也成爲研究宋代石拱橋的珍貴實物例證。

如果乘坐公交車,德清縣105路、德清302路至“嶺窯站”下車,步行216米可達。正常路線是按照路標從“下康線”一側的遊步道走,離目的地100多米,像我騎車的,就在前面的村莊裡找到一條隱秘的小路鑽了鑽,可以直達古橋前的廣場,因爲小路緊挨着民居(不太好找,要轉幾個直角彎),摩友們請自覺“調低”音量哦。

自駕的朋友可能會碰到停車難的問題,路邊空地只有少許,村莊里巷道也挺狹窄,目測對面派出所門前倒挺空曠,膽子大的老司機可以去試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