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光一生錢財只爲在家鄉顯擺?13棟荒廢別墅,矗立在廣東華僑村

此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在網上很喜歡搜各式各樣的,以外國地名爲名字的中國地點,裡面也不乏一些小衆但獨特的旅遊景點。比如我就在網上找到了一個叫“加拿大村”的地方,就在廣東省的開平市華僑村。

據說它始建於1923年,村內有6座廬、4座樓、1座碉樓和1個會所,一個村子裡該有的它基本上都有了。

一般以人名、事件名、以及外國的地名作爲名字的地方,背後總會有些傳奇故事,於是我和朋友一拍即合,打算去那裡一探究竟。

不過當我們到達了開平市,打開導航後,卻找不到“加拿大村”的相關信息,反而跳出了一大堆毫不相干的東西。

我有點後悔自己這次沒提前做好功課,不過朋友說問題不大,問問當地人就行。於是在當地居民的熱心幫助下,我們乘坐了613公車來到了三門裡。

在公路對面一直向前走,走到下一個路口處會看見一個柱子,上面寫着指示牌,其中就有加拿大村的名字。

一路踩着碎石和草地,“神秘”地加拿大村終於映入眼簾,它被大片的農田包圍着,很多房子就像是建造在樹與樹之間一樣,幾乎讓人分不清是先有的房子還是先有的樹。

它們就像這片土地上的一座孤島,充滿了孤寂和冷清,連縈繞在它四周的空氣似乎都是陰冷的。這一片明顯沒有被開發成旅遊景區,四周幾乎算得上荒無人煙。但萬幸此時是白天,不遠處還能看見村莊裡的人在走來走去,耳邊還有犬吠聲,所以我並不太害怕。

而且我們還遇到了一位來實地考察的旅行記者,他明顯比我們專業許多,揹着各式各樣的拍照工具。

房子的門和窗都是緊鎖的,凡是鐵質的東西都已經鏽跡斑斑,雜草叢的最深處已經沒過了我的腰部。這裡的每一處都在提醒我,真的是一個人都不剩了。

每一幢房子之間的距離都很密集,大部分樓間距都整齊劃一,和經過精心設計一樣。而在造型上,前排的房子明顯更華麗一些,有着西式的羅馬柱、雕花的窗沿和牆壁。

後排的房子就相對樸素許多,相較而言更偏中式風格,比較接地氣,但很多房子擡頭的地方都有一個楓葉的標記。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楓葉這個意象幾乎是和加拿大綁定的,如此一來,這個標誌代表什麼也很明顯了。

比起前方的廢棄荒涼,加拿大村後有些地方還有人類活動的跡象,有的地方曬着衣服,有的則劃出了一塊地方餵養雞鴨鵝。記者大哥說這些應該都是守村人的東西,半個多世紀以來這裡雖然沒人住,但是周圍村子的人一直“守護”着這裡,就像遊戲裡的守關人一樣。

據說周圍村子裡有不少人的親戚是加拿大村裡的一員,只是後來親戚都搬走了,他們卻留了下來。而在加拿大村的背後,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傳說加拿大村當年叫做“蝦村”,村裡人全都姓關。

民初時,一位遊子關國暖從海外加拿大留學歸鄉,在這裡建起了13棟豪宅,還聘請了高級設計師設計,差不多是花光了所有積蓄。後來同鄉人看到他這麼發達後,都想跟着他一起發展。

當然他也不吝嗇,拉着同鄉的人一起去加拿大淘金了。不過現在加拿大村只剩下這些豪宅了,當初的遊子和村民根本不在。難道關國暖只是爲了回家鄉炫富?並不想在家鄉發展?

其實是因爲去過加拿大的人都習慣了那邊的生活,回國後的他們生活了幾天一定都不自在,所幸帶着妻兒老小都移民加拿大了。我聽到這裡時是很不相信的,一個村子的人拖家帶口全部出國,這可能嗎?

但朋友說當年的海關並沒有如今這麼嚴格,而且那時候華人出海淘金確實是一股浪潮,加拿大村人的數量不過是浪潮中的一滴水。

也正是因爲這個決定,加拿大村的人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搬走了,從此以後這裡就徹底荒廢下來。雖然覺得很可惜,但站在後世的角度看,他們的決定幾乎是明智的,只希望他們的後代在加拿大紮根後能過上平穩的生活吧。

我們又在村前後轉了兩圈,有些拐角處裝上了電燈,還很新,有的門上還貼着春聯,門口掛着紅燈籠,也算是驅散了一些淒涼之感。

夜幕降臨之時,我們終於要離開了,像是心有所感似的,我和朋友最後又齊刷刷地站在路的另一旁回頭。那一瞬間,發現村裡屋前屋後的燈都亮了,乍一看彷彿和其他村子沒什麼兩樣,但屋子裡黑漆漆的,沒有一點動靜。花光一生錢財只爲在家鄉顯擺?13棟荒廢別墅,矗立在廣東華僑村。

不知爲什麼,我突然想起了沈從文先生《邊城》裡的一句話,稍微改動一下就變成了:“那些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我國“加拿大村”,半個世紀無人居住,只剩下棟棟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