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大震重災區 蘇花安環評14日再審
交通部公路局的「蘇花公路改善計劃」(蘇花改)與「蘇花公路安全提升計劃」(蘇花安)路線比較圖。(公路局提供/陳祐誠臺北傳真)
0403花蓮大地震重創東部交通,蘇花路廊受損嚴重,尤其是納入蘇花安全提升計劃(蘇花安)的路段,正是重災區。目前蘇花安計劃進入環評階段,環境部2月初審後,環評委員要求補正資料再審,公路局日前已將資料提交,5月14日將再次召開審查會議,報告中逐一回答環委的疑慮。
交通部先推動蘇花公路改善計劃(蘇花改),2022年全線通車後,再提出蘇花安。蘇花安3大改善路段,包含東澳-南澳、和平-和中、和仁-崇德,全長共29.9公里。由於花東地區是地質最不穩定的地區,用人定勝天的觀點在天險貿然施作工程,環評委員及環團質疑聲浪不小。
環境部於今年2月20日首次召開蘇花安初審會議,環委提出各種質疑,例如施工時各路段最大出入土期間、施工機具及運輸車輛最大數量、空品惡化期間等最劣情境等。
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黃泰華認爲,經歷花蓮大地震,蘇花安道路安全更顯重要,但當年蘇花公路沒有延伸至東澳至南澳段,周遭植被覆蓋度高,水土保持度佳,如果大興土木建造公路,反而會影響穩定性,往後遭遇颱風、地震,崩塌機率相當高,不贊成將東澳至南澳段納入蘇花安。
黃泰華指出,花東地區是地質最不穩定的地區,尤其和仁至崇德段附近地質破碎,亦有陡峭,加上此次大地震造成落石也多位於此路段,不應用人定勝天的觀點在天險貿然施作工程。
公路局蘇花改工程處表示,更新版的報告將逐一回答環評委員提問,像是挖掘隧道時的污水處理、工程產生的廢水與涌水,從蘇花改施工的經驗中,發現部分路段的涌水超乎預期,因此事後會加強排水,蘇花安在設計上都會更爲精進。
還有由於部分路段行經國家公園,生態監測的點位及數量,環評報告中也會進行說明。除了最基本的生態檢核,工程使用的施工便道,人員機具及車輛停放在哪,都要事先規劃,此外工程採24小時不間斷進行,爲避免夜間施工的噪音、投射燈光干擾生態,也將採低照度電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