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交織」傳遞環保意念 獲文化部公共藝術獎殊榮

花蓮藝術家撒部‧噶照2020年獲花蓮縣文化局計劃經費挹注,以漂流木、竹子及海岸撿拾的海廢元素,製作一具大型公共藝術「交織」,設置在秀姑巒溪出海口,傳遞環境保護意念,獲文化部公共藝術獎之「環境融合獎」殊榮。(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藝術家撒部‧噶照2020年獲花蓮縣文化局計劃經費挹注,以漂流木、竹子及海岸撿拾的海廢元素,製作一具大型公共藝術「交織」,設置在秀姑巒溪出海口,傳遞環境保護意念,獲文化部公共藝術獎之「環境融合獎」殊榮。(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藝術家撒部‧噶照2020年獲花蓮縣文化局計劃經費50萬元,以漂流木、竹子及海岸撿拾的海廢元素,製作一具大型公共藝術「交織」,設置在秀姑巒溪出海口,與當地環境相呼應,傳遞環境保護意念,今年獲文化部公共藝術獎之「環境融合獎」殊榮。

「交織」是文化局2020年公共藝術補助計劃提案,當時撒部‧噶照從19件提案中脫穎而出,獲「花蓮縣公共藝術專戶」經費補助50萬元,以部落文化生活、山林海洋環境議題爲根基,透過自然媒材包含漂流木、竹子以及海廢進行造形,呈現自然與垃圾、傳統與現代、環保與破壞、情感與思想之間的交織。

撒部表示,「交織」發想來自潮間帶海藻形態,是特別爲故鄉豐濱鄉港口阿美族部落(Makuta’ay)所作,主要是想傳達這片海岸的生態環境議題。石梯坪是世界級的海岸,遊客、釣客及潛水客非常多,但近幾10年來已出現某種程度的污染、破壞,不管是岸邊、潮間帶、海底生態環境都需要被保護。

撒部說,創作過程中除了要不斷的與部落耆老溝通,同時也感謝東管處的協助,讓作品順利座落在他的家鄉靜浦部落傳統祭儀的重要場域上。既然無法抵擋前來的人潮,便希望能借由作品傳達愛護這片海洋生態環境的意念,留給下一代美麗的海洋。

「交織」風格具海洋波浪的線性流動感,紮實的結構與細緻的紋理,除蘊涵着撒部對土地深深的情感,更與所在環境特色相互輝映,與大地景緻共生,成功的融合藝術、傳統文化與環境保護議題,今年獲文化部第八8屆公共藝術獎之環境融合獎殊榮。

文化局長吳勁毅說,此次獲獎讓花蓮豐厚的藝術文化被全國看見,尤其「交織」以花蓮的山河、土地、海洋、部落文化爲養分,佇立在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太陽廣場上,突顯花蓮大山大海的峻秀滂薄與多樣族羣的豐富紋理,交織孕育藝術文化發展的獨特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