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震後傳好消息 太魯閣原生溪流生態漸復甦

太管處結合保育志工,到砂卡礑溪生態監測調查。(太管處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砂卡礑溪流生態豐富,臺灣扁絨螯蟹,保育員進行雄蟹頭胸甲寬測量。(太管處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太魯閣國家公園在4月地震受創嚴重,其中熱門的砂卡礑步道仍處於封閉中。震後太管處針對砂卡礑溪與立霧溪匯流口周邊生態調查,太管處說令人欣喜的是,溪流生態未見明顯衰退,原生溪流生物類仍見出沒、繁殖,顯見大自然自愈力,太管處將設法移除外來種,維護溪流保育生態覆育。

日本瓢鰭𫚥虎。(太管處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地震損壞,砂卡礑步道仍處於封閉中。(王志偉攝)

砂卡礑溪是立霧溪最接近出海口的支流,遊客沿着砂卡礑步道,可輕易欣賞峻秀壯麗的溪谷、變化萬千的水石,還有魚蝦自在悠遊的模樣,是太魯閣最熱門的步道景點之一。

太管處保育研究科表示,長期調查記錄砂卡礑溪流生態變化,2011年起結合志工人力不間斷,每月2天針對砂卡礑溪流域水生生物監測,記錄原生種及入侵種的分佈情形,同時巡護並拆除非法佈設的蝦籠陷阱。

震後在安全第一前提下,太管處持續讓巡守員進行砂卡礑溪與立霧溪匯流口周邊水生生態調查,結果當地溪流生態並未見明顯衰退,充分展現大自然的自愈能力。

據調查,砂卡礑溪仍見原生溪流生物種類,有臺灣扁絨螯蟹、貪食沼蝦、短腕沼蝦、日本瓢鰭𫚥虎及大吻𫚥虎等,近年來監測到外來種臺灣石賓,並大量繁殖,威脅當地原生種苦花等物種族羣,另外粗糙沼蝦也有逐步擴散的趨勢,對溪流生態產生了極大影響,對此太管處亦積極進行入侵物種移除工作,以維護砂卡礑溪的生物多樣性。

太魯閣國家公園每年吸引上百萬人次入園,地震受創嚴重,目前仍在封園,採分期、分區復原開放,受災較輕的布洛灣、九曲洞、天祥等遊憩區年底起局部開放,至於嚴重的砂卡礑、燕子口,預估需要7年重建,至2031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