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旋律》青年導演張彤三度在人藝推出新戲
10月31日,北京人藝新戲《華沙旋律》舉辦媒體見面會,導演張彤,主演張可盈、杜子俊現場分享了此次創排的感悟和心得。北京人藝副院長張鵬表示,“選擇創排這部劇有三個原因:致敬經典、探索創新、培養新人。”該劇將於11月21日登上北京人藝實驗劇場的舞臺。
主演張可盈、杜子俊
《華沙旋律》在上世紀60年代的蘇聯首演,之後多次搬上舞臺,經演不衰。劇作家列奧尼德·佐林於其時各種思潮的變動中,寫就了一個形式先鋒,內容卻現實主義傾向明顯的愛情故事:
1946年冬,在莫斯科舉辦的一場肖邦音樂會上,釀酒專業就讀的男生維克多與學習聲樂的波蘭女孩格里婭浪漫邂逅。墜入愛河的二人卻因爲異國通婚禁令而不得不天各一方。十年後、二十年後,他們曾兩度重逢,可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各自的人生道路……繾綣悱惻的愛戀如酒,年份不足飲之則餘味寡淡,年份夠了又沒有機會再去品嚐,空留嗟嘆。
“我覺得這不止是個愛情故事。”在青年導演張彤看來,這樣一部以愛情爲主線的作品,背後展示的是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經歷過戰爭的人對未來的未知性有着巨大恐懼,他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呢?戰爭摧毀的,可能再也無法去彌補。所以我們在心底呼喚和平,珍惜和平。”
如何向中國觀衆呈現一部俄羅斯的作品?畢業於聖彼得堡國立藝術戲劇學院導演系的張彤,曾旅居俄國十年。此次她以導演的視角對原作進行了重新翻譯和修訂,二度創作並沒有刻意去實現本土化,而是力圖展現作品的原貌。“原文中的表達更直白,我希望重新翻譯出的語言更接近作者的風格,去掉情緒的表達後能夠更現實、更有力量。”
導演張彤
張彤介紹說,演出中大量的時代、戰爭背景都將通過對話來實現。她的修訂力求讓臺詞背後的“潛臺詞”更加豐富和明確,觀衆能夠直接通過演員的對話,捕捉到人物性格和態度。值得一提的是,作爲北京人藝的外聘導演,1990年出生的張彤,這兩年已經在人藝小劇場推出了《長子》和《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兩部獨立執導的作品。加上去年出任濮存昕執導的新版《海鷗》導演助理,深耕外國戲且如此勤奮高產,在新世紀後的人藝歷史上並不多見。
到場主創大合影
說起來,北京人藝過往有不少叫好叫座的“兩個人的話劇”,從當年的《洋麻將》《喜劇的憂傷》,到近幾年來的《老式喜劇》《晚安,媽媽》《長椅》等不一而足,同樣只有兩個演員的《華沙旋律》也使得觀衆們對該劇的表演充滿期待。此次張可盈、杜子俊兩位青年演員出演一對難成眷屬的有情人,要表現二十年年齡跨度的人物狀態,對於他們的演技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戰,也是一次有益的歷練。他們表示,在表演中將着力塑造出人物所處的不同階段對於自我和對於世界的不同理解。通過對人物內心的挖掘,表現出背後的生活印記。
舞美設計常疆
爲了配合演員表演,該劇在舞臺呈現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一向擅長大劇場、大製作的舞美設計常疆,此次出手小劇場劇目設計。據他透露,待這部戲上演的時候,觀衆走進劇場,每天都將看到不一樣的舞臺。這使得大家對本劇的期待再上一個臺階。
北京人藝院長、本劇藝術指導馮遠征
見面會上,正在上海巡演的北京人藝院長、本劇藝術指導馮遠征也通過視頻的形式表達了對《華沙旋律》上演的期待:“我們希望在小劇場上演一些有分量的戲,讓劇目更加多樣化。這部戲是愛情又不簡單是愛情,它跨越了時間和歷史,同時也希望劇中的愛情可以跨越時空,打動當下的觀衆。”
攝影/王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