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巨球蛋白血癥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獲給付
12月起臺灣針對WM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治療利器-新BTK抑制劑健保給付通過。(左起社團法人臺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張正雄院長)(圖/社團法人臺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提供)
70多歲的陳女士在 30多年前發生眼睛、牙齦及子宮黏膜全身多處出血的不明症狀,先後求助眼科、牙科、婦產科才輾轉確診是極少見的癌症 - 華氏巨球蛋白血癥。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張正雄院長陪伴陳女士治療10多年,他表示,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每年在臺灣的新發病例不到 50人,盛行率不到百萬分之 4,比一個人一生中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要低,因爲傳統一線化療的毒性高且療效有限,65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羣 5年死亡率甚至高達 50%。他曾遇過年長患者因爲化療併發肺炎,差點離世的憾事,以自身經驗建議專科醫師特別注意這類高風險患者的用藥安全性。
張院長說明,一般人血清濃度正常值約爲 1.4CP,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患者血清中會產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 M (IgM),當 IgM指數超過 4000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 4CP時,就可能發生多處異常出血。臨牀上需採取血漿置換術,但並非每家醫院都能施做。患者長時間血液高度濃稠,可能出現神經病變,例如:失明、突發性聽力喪失,甚至血管堵塞而中風、昏迷。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說明,若有黏膜異常出血、淋巴器官腫大等症狀,建議至血液腫瘤科做骨髓切片檢查。(圖/社團法人臺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提供)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則表示,華氏巨球蛋白血癥這類極少見的癌症,因罹病人數過少、難以取得臨牀試驗進展,治療選擇少,被歸屬於弱勢癌中的極弱勢。目前國際間,華氏巨球蛋白血癥 (WM) 的治療方針以新型標靶藥物爲主。臺灣不僅在 WM治療已經趕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CCN) 及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 (NICE)的準則,12月起,健保已將口服標靶 - 新一代 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黃秘書長也提醒,華氏巨球蛋白血癥可以透過 IgM 基因檢查、骨髓切片檢查早期診斷。有持續超過兩到三週的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貧血或異常出血、手麻腳麻等症狀,應立即至血液腫瘤科就診,以免錯過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