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Mate 50發佈:Mate是國貨驕傲,還是情懷稅?
你覺得華爲能挺過難關嗎?明年會有Mate 60嗎?
Mate 50終於發佈了。
時隔兩年,華爲現在的生存環境比Mate 40發佈時更差了,美國芯片法案已經生效,任正非也開始把寒氣傳遞給了每一個人。
4G版驍龍8+,讓Mate 50像是一條被鐵鏈束縛住的巨龍。這也不禁讓我們擔心,這樣下去,還會有下一代Mate手機嗎?
Mate是手機行業最特別的產品系列之一,它獲得空前的成功,也遭受過史無前例的行業外因素的干擾,有人說它是國貨之光,有人說它用情懷割韭菜,無數人愛它讚頌它,無數人恨它咒罵它。
當我們回頭看Mate十年發展的歷史,會發現所有的榮光,其實都與三個巨大的爭議密不可分。而讓Mate系列淬火的這三道坎,分別是自研芯片,高端價位和國產替代。
講Mate系列,不得不提到,華爲自研的麒麟芯片,能與蘋果A系列和高通驍龍系列正面較量的自研芯片。
然而在十年前,麒麟芯片沒有讚譽,只有嘲笑。
2013年Mate初代發佈,外觀上最顯眼的是一塊6.1寸大屏幕。當時三星依靠Note系列逐漸跑出一條新賽道,讓本來對大屏手機不屑一顧的蘋果都開始衡量這條產品線的必要性。
然而華爲更激進,Mate 1的屏幕比iPhone 5大了足足2寸,比三星Note 2也要大上0.5寸。
這樣的做法,讓懷疑甚至嘲諷接踵而至,但屏幕還不是Mate身上最大的爭議。作爲餘承東口中比iPhone還強的旗艦機,Mate搭載的處理器是華爲自研的K3V2。
K3V2是華爲海思一款帶有試驗性質的處理器。公允的說,它是一款很糟糕的芯片,與同期的驍龍相比,它性能落後、響應緩慢、發熱嚴重。
更不可思議的是,華爲居然連續將它放在D系列、P系列和Mate系列上,這讓憤怒的消費者評論爲“海思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雖然轉年發佈的Mate 2使用了新的麒麟910處理器,但其性能仍然不佳。當時華爲內外都有人在質疑,在智能手機行業的窗口期,發展機會稍縱即逝,把時間浪費在自研芯片上真的有必要嗎?
然而現在回頭看,會發現那可能是麒麟芯片惟一能利用的試錯期。芯片不同於其它電子元器件,研發投入大週期長,而且最好交給消費者實際使用,才能發現問題並在後續研發中解決問題。
華爲的努力和堅持並沒有白費。13年下半年,斯諾登曝光棱鏡門,第二年蘋果又曝出iOS系統存在後門,可以幫助美國國安局和執法機構獲得用戶數據,市場開始呼喚使用國產芯片的手機。
與此同時,麒麟芯片終於爭了口氣,14年下半年發佈的Mate 7搭載的麒麟925芯片,終於讓Mate擁有了一臺高端機應有的流暢表現,而此後Mate系列也逐漸成爲麒麟旗艦芯片的首發平臺。
作爲Mate系列的第三款機型,Mate 7堪稱華爲手機的翻身仗和轉折點,最終出貨量超過700萬,遠超市場和華爲內部的事先預期。
今天,很多人仍將Mate 7看做第一臺國產高端手機。
能貼上高端機標籤的一個重要原因,是Mate 7高配版售價接近4000元,在2014年是絕對的高端手機價位,成爲當時主打“性價比”的國產手機中的異類。華爲內部人士回憶,Mate 7在發佈會上公佈價格後,臺下一片寂靜。
從那時開始直到如今發佈的Mate 50,定價策略一直是華爲手機身上最大的爭議之一。
比如Mate 7一年後推出的Mate S系列,定價超過4000,配置上卻沒有明顯提升,電池容量甚至出現倒退。
這可能是Mate系列最失敗的產品,現在官方的各種回顧中,甚至都不願意再提及這款機型。
但這些爭議,並沒有讓華爲在Mate系列上放棄高價策略,而是用更多手段讓高價顯得合理。
2016年把發佈會開在歐洲的Mate 9,是華爲最早使用雙攝的機型之一,同時還首次在影像上與徠卡合作,可以說打響了後來異常慘烈的手機影像戰爭的第一槍。
另外Mate 9還與保時捷設計推出聯名款,售價達到了驚人的8999元。
等到2018年的Mate 20,華爲已經有足夠底氣叫板蘋果三星,不僅是麒麟980有了和同代驍龍掰手腕的實力,還有“浴霸”攝像頭等外觀設計拉滿了品牌辨識度。而Mate 20的價格也足夠囂張,最便宜的3999,最貴的保時捷版12999。
有媒體說,Mate在國外發佈會上公佈價格時,全場沒有響起掌聲,雖然有所準備,但大家顯然還是被價格嚇到了。
聊Mate高端機的成功時,所有人都喜歡聊華爲的研發基因,卻往往會有意無意的忽略,華爲一直是一個異常精明的商家,他們總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做智能手機,誰不想做高端,掙大錢。但是,是先做好中低端再衝擊高端機,還是先漲價立人設再逐步提升產品實力。彷彿一道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送命題。
沒有誰對誰錯,但有對的時機。而華爲用各種營銷概念瘋狂建立高端機人設,果斷漲價的時間點,正好是很多人在提“消費升級”的那幾年。
當後來競爭者也想用大牌聯名、高價策略等手段建立高端形象時,卻已時移勢遷了。
高價策略並不是一帆風順,Mate 20發佈後,很快就遇到了一場公關危機:綠屏門。
其實那幾年圍繞華爲手機的硬件一直是爭議不斷,疏油層門,內存門,以及所謂“周冬雨屏”和“鑽石排列”混用等等,而Mate 20發生的綠色漏光問題,則可以說是所有爭議的一個頂點。
這一階段華爲硬件出現的種種問題,固然也許有成本方面的考量,但還有一個潛在的因素,華爲在屏幕等手機關鍵元器件上,正全面推動供應商的國產化。
美國在2018年制裁中興後,華爲感知到下一個會是自己,一方面加快自研操作系統的立項和研發,一方面更堅決的推動核心零部件國產替代。
可惜在芯片製造這樣差距較大的領域,國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追趕上的,這也造成了Mate系列最近幾代產品的各種掙扎和彆扭。
Mate 30系列失去谷歌生態支持,幾乎完全失去歐洲市場,Mate 40的麒麟芯片產能不足,讓消費者飽受黃牛之苦,Mate 50大家也看到了,沒有5G芯片,只能繼續用4G。
於是Mate 50發佈後的網絡上,能看到有人不遺餘力地歌頌支持,也有人變本加厲地嘲笑厭惡。
但我相信所有情感背後隱藏着的,是人們對華爲的期待比任何一家中國公司都要高,認爲它應該去做還沒有中國公司能做到的事情:成爲一家偉大的全球公司,做出偉大的產品。
很多時候,我們期望一家偉大公司的故事,是一部英雄史詩,我們可以接受英雄的故事以悲劇收場,卻很難忍受英雄本身有任何瑕疵。但在現實世界中,任何一家偉大公司的故事,都會充斥着算計,狡猾,陰謀。在無數爭議之上,他們往往才能成就不可思議的功業。
2012年9月的一個夜晚,餘承東發了這樣一條微博,在當時,他說的這7點被絕大多數人認爲是打嘴炮放衛星吹牛皮,然而今天回頭看,卻發現華爲手機都做到了。對於一家2010年才放棄貼牌機生意經營自有品牌的手機廠商來說,這樣的成就足夠不可思議,也足夠偉大。
十年辛苦不尋常,從Mate系列這十年的發展來看,我想Mate的故事,還遠沒到完結的時候,希望Mate 50不是絕唱,更希望等到它的下一代發佈時,華爲乃至整個中國科技行業,能走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