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Mate 70「金絲銀錦」火了!手機廠商開卷後蓋材質

在今天的話題開始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

你會介意手機的機身材質嗎?

或許大多數用戶面臨這個問題答案可能是:不知道,或者無所謂。

但是對於我們這些數碼愛好者來說,每種材質都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每次新機上手前總得捏一捏,敲一敲,那纔對味。

之所以聊到這個話題,主要是因爲華爲終端BG董事長餘承東在這兩天發了個微博,不僅提前展示了即將發佈的華爲Mate 70 Pro+真機,更介紹該配色將命名爲「金絲銀錦」,並表示“我們後蓋材質很特別”。

然而誰能想到,就因爲華爲新機後蓋採用了新材質,而不是平時經常提到的塑料、玻璃、陶瓷、素皮幾種材質,網友們居然也能吵成了一片。

那麼手機外殼材料,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金絲銀錦,什麼鬼?

老規矩,咱們還是得從產品開始盤起。

從視頻上看,華爲Mate 70 Pro+的後蓋設計比較圓潤,其特色在於背部在光線下會呈現出對角線佈局的斜向拉絲紋理,由銀色和金色的線交錯編織而成,故得「金絲銀錦」之名。

(圖源:華爲)

讓官方來講的話,那就是用針代替筆,用線代替墨水,編織成了美學交織的圖案,還真挺酷的。

不過這麼複雜的紋理,想在玻璃上實現就有點不現實了,據悉這次Mate 70系列後蓋都會以樹脂材料作爲基底,並且融入了玻璃纖維來增強硬度,Mate X6也有可能會採用相同工藝的後蓋。

然後,重點來了。

手機廠商熱衷搞“材質”

這實機視頻出來後,網友們都不淡定了,圍繞着機身背部和模組設計的討論我們暫且不論,大部分的關注度似乎都被放在了餘承東所說的「材質非常特別」這句話上,對非主流材質的不信任和複合材質帶來的未知性,圍繞着玻纖材質是否能被稱爲旗艦配置的激烈討論就此展開。

(圖源:華爲)

無獨有偶,就在今年年初,小米其實也引發過類似的爭議。

憑藉其出色的硬件配置和影像能力,小米14 Ultra一經發布就贏得了不少數碼愛好者的好評,與此同時,那款只比「普通玻璃」版本重 5g 的藍色「龍晶陶瓷」,也確實引發了不少爭議。

從實驗室的測試結果來看,「龍晶陶瓷」既有玻璃的某些特性,也有陶瓷的某些性質,屬於一種新型複合材料,它在觀感、觸感上與陶瓷非常類似,但是要比傳統陶瓷輕薄很多,而代價就是其硬度和耐刮性都不及傳統陶瓷,只是比普通的玻璃要略好些。

(圖源:小米)

跳脫出傳統消費者觀念的複合材質,讓他們無法清晰的掌握產品用料的好壞,這也成爲了引發爭議的核心所在。

事實上,新型材質的應用,可能比你想象中還要廣泛許多。

通過查閱各家官網可知,包括vivo X200/Pro辰夜黑配色、小米15 Pro(岩石灰、雲杉綠、白色)、iQOO 13賽道版(黑色)等近段時間推出的旗艦產品,均採用了玻纖材質後蓋。

在預先知道這個前提的基礎上,小雷實際上手了小米15 Pro、iQOO 13賽道版這兩款產品,並與自己手頭上明確配備了亮面玻璃後蓋的小米14進行了簡單的對比,看看兩者之間存在什麼區別。

(圖源:雷科技)

答案是,幾乎沒有區別。

從觸感、觀感到握持感,你幾乎很難分辨出玻纖後蓋和玻璃後蓋之間的區別,出色的磨砂工藝混淆了很多玻璃纔有的觸感細節,把玻纖做出了接近玻璃的質感,也只有在用指節敲下去的時候,會響起一些不屬於玻璃的聲音。

問題來了,如果玻纖和玻璃手感相差無幾的話,爲什麼廠商們要費盡心機去改用複合材料呢?

除了成本,在玻纖材質和新型陶瓷登上臺面的背後,有着一個極爲相似的原因:

輕、薄、耐用。

(圖源:vivo)

作爲一種質輕高強、絕緣性好、耐腐蝕、抗疲勞、結構功能可設計的材料,玻纖材質在保證機身剛性、進一步提升抗衝擊能力的基礎上,甚至還可以讓同款手機的重量下降5-10g。

(圖源:vivo)

不僅如此,玻纖材質可以很輕鬆地通過沖切/CNC切邊或熱壓成型後,加之裝飾效果製成電子產品後蓋,除了簡單的噴塗(無紋理)外,還有貼皮、紋理轉印、拓印、膜片貼合等,不同的表面處理工藝可以賦予產品不同的視覺和觸覺效果。

參考傳音此前發佈的Infinix Note 30 VIP Racing Edition實現的效果,你甚至可以通過堆疊實現光學紋理的炫彩效果以及皮革的觸感,透明皮革還可結合燈光,打造出獨特的科技感。

(圖源:傳音)

在「金絲銀錦」之外,我們還有機會看到更多有想象力的後蓋設計。

當然了,由於常規玻纖本質上是一種不透明的材質,因此玻纖後蓋的裝飾效果都是做在A面上的,這也導致我們基本看不到模仿亮面玻璃的玻纖後蓋。

不可否認的是,在每一克重量都要斟酌的手機業界,複合材質確實存在着成爲未來主流的巨大潛力。

需求驅動材質進化

在材質變化的背後,其實是一段漫長的發展史。

在手機誕生之初,所使用的材質無非兩種:塑料、金屬。

早年間,由於成本低且易於加工,塑料幾乎是每家廠商的理想材質選擇,非常適合手機這種急需壓低單品價格以提高市場覆蓋面的數碼產品,就像我高中時用的諾基亞5300,時至今日依然讓我印象深刻。

(圖源:Nokia)

然而,塑料的耐磨性和美觀度有限,長期使用容易出現劃痕和磨損,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者對於美觀和個性化的需求,憑藉着耐用性、可塑性以及獨特的觸感,金屬材質開始被廣泛應用在消費電子行業中,iPhone 4就是其中的標誌性產品。

(圖源:蘋果)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由於影響信號傳輸和無線充電的原因,金屬材質逐漸被成本下降的玻璃材質所取代;相對不耐刮、也不耐摔的特性,則讓兼具玻璃的美觀、出色手感等優勢,同時有更強的耐刮耐摔特性的陶瓷成功上位。

至於異軍突起的素皮材質,如今儼然成爲了所有價位段產品提升質感的關鍵所在。

(圖源:小米)

在我看來,機身材質的演變,不僅反映了科技進步和工藝創新的步伐,也展示了設計理念和用戶需求的變化。

塑料和金屬的使用,標誌着手機從奢侈品向大衆商品轉變的過程,而玻璃和陶瓷的普及,則代表了手機設計向更高端和藝術化方向的探索,成爲了嘗試新材料和工藝的前沿。

隨着材料科學和加工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新型材料將被引入手機設計之中,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手機將在材質上更加多樣化,做到更美,更輕,手感更好,甚至更加抗摔抗磨也不是夢。

到那時,自然不會有人再關注,手機後蓋到底是玻纖還是玻璃這種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