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SpaceX同時放大招

本文來自:貝吉塔

最近的市場行情,只能用焦心來形容。

不過騎牛看熊,仍有閃光點。

衛星導航、天基互聯、6G等板塊陡然升溫,走勢鶴立雞羣,萬綠叢中一點紅。

催化事件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HUAWEI Mate 60 手機,已經實現了衛星通信功能,可以在沒有移動互聯網覆蓋的地區,與外界聯繫。

還有傳聞說,華爲將發射1萬枚地軌衛星,大力發展6G網絡,硬剛星鏈。

這個目前已經闢謠。

另一個,是大洋彼岸的spaceX官網也推出了星鏈直連手機業務。

預計到2024年實現短信發送,2025年實現語音通話,同年分階段實現IoT(物聯網)。

多少有點針鋒相對了。

目前,space X公司總髮射數量已達4822顆,全球已經有超過60個國家開通支持星鏈落地應用,涵蓋數十億人口。

這個想象空間,毫無疑問的巨大。

其實,不論是SpaceX的星鏈,還是華爲的5.5G,都只是半成品。

所有人都在等待最終成品出現,改天換日的那一天。

01

很多人可能都無法理解,5G都已經這麼強大了,國家耗巨資建了上千萬個基站。

有什麼必要,還大費周章去搞6G?

據《6G總體願景與潛在關鍵技術白皮書》,6G與5G的最大區別,是明確提出了“全球無縫覆蓋”——這個目標必須藉助衛星等非地面設施,才能實現。

簡而言之,以近地衛星構建的高速通信網是6G通信的基礎。

這個基礎,如果不及時跟進,基本就決定了失敗的命運。

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聊聊另一個名詞——近地軌道資源。

它指的是,航天器距離地面600-2000km的軌道,目前全球大部分衛星都分佈於此。

想也知道,地球就這麼點大,這塊區域最多隻能容納6萬顆衛星。

而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定:衛星頻率和軌道,雖然是全人類的共有資源,但獲取這些資源仍遵循“先協調,後使用”、“先登先佔”等原則。

也就是跑馬圈地,誰先佔了就是誰的。

各憑本事。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發射4.2萬顆衛星,這些衛星都將在近地空間連點成線、織線成網,僅它一家就佔了近地三分之二以上空間。

這麼一看,原本印象中浩如煙海的地外空間,突然變得擁擠起來。

如果沒人去爭,本來屬於全人類的太空資源,可能就成了馬斯克的私人空間。

更要命的是,先發者將對後來者形成絕對壓制。

等近地軌道資源被先發者佔盡,太空壟斷自然就形成了,這個毫無疑問。

後來者想發射衛星,只能想辦法往更高的軌道發射,需要的資金和研發能力根本不是一個等級,而且離地球越遠實用價值也就越低。

用屁股也能想到,到那時,星鏈的成本優勢將把競爭對手遠遠甩在後面。

簡而言之,先發者有得搞,後發者只能吃屁。

道理是很簡單的道理。

只不過冷戰結束後,各大國對太空探索的熱情降低,也就沒多少人關注這件事。

誰也沒想到出了馬斯克這麼號人物,直接把太空競賽又挑起來了。

馬斯克是個商人,他做這件事,自然是因爲有利可圖。

地球的雖然進入了5G時代,看似非常先進,但仍有80%以上的陸地地區(深山、森林、沙漠、草原、戈壁)和95%以上的海洋地區、超過29億人口,並沒有覆蓋到移動網絡信號。

總體算下來,移動互聯網其實只覆蓋了不到10%的地球表面。

更關鍵的是,5G的通信對象,僅限於僅限於地表10km內的空間,遠遠無法實現海陸空網絡暢遊。

也就是說,即便是在5G時代,移動互聯網對地表附近空間的覆蓋率,還遠遠低於1%。

這是多大的增量空間,是多大的市場?

全球互聯網設備覆蓋情況

2015年,馬斯克正式提出星鏈計劃,打算髮射4425顆低軌衛星(後增加至4.2萬顆),爲全球用戶提供高速寬帶服務。

其目標,就是利用成千上萬顆衛星,在不受地面設施限制的情況下,給全球每個角落提供高速網絡服務。

翻譯過來,就是用衛星直接與地面上的終端傳輸數據,滿足5G無法覆蓋區域的網絡需求。

這也是人類正式進入低軌寬帶衛星互聯網時代。

堪稱劃時代之舉。

02

聽起來高大上,星鏈網絡其實存在一個致命缺陷:網速太慢。

5G基站每個帶寬是15Gbps,星鏈中每顆衛星是20Gbps,單位效率其實相差並不大,但兩者在數量級上完全沒有可比性。

5G基站有上千萬個,星鏈頂天了也就4.2萬個,相差幾百倍。

就目前來看,星鏈的用戶數量最多是千萬級別。每顆衛星只能服務兩三千人,也就是一個小鎮的體量。

更關鍵的是大氣層的存在,一旦受到天氣等自然因素干擾,其傳輸速度還會呈指數級衰減。

星鏈的網速雖然不如5G,但它有個最大的優點:延遲更低。

現在的5G網絡,信號從基站到網絡服務器再到手機終端,在各種介質中傳輸的過程就會導致延遲。

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我們周圍幾百米就有基站,延遲肯定小。如果方圓幾百裡都沒有基站,延遲就比較高。

受地理位置的影響非常大。

衛星互聯網就不一樣。一顆衛星的信號覆蓋區域,遠遠大於基站。

而且,幾萬顆衛星是均勻分佈在近地軌道上的,你無論在地球上那個地方,接受信號的速度幾乎沒有區別。

既然兩者各有優劣,如果把它們結合起來,會產生什麼反應呢?

兩者的結合體就是6G,我只能說很強。

相比5G,6G的傳輸速度將提升100倍,網絡延遲也能從目前的毫秒級降到微妙級。

大家可能覺得我慢個零點幾秒又怎麼樣,根本沒感覺。

對個人而言,除了網速快能感覺出來,延遲確實無法察覺。

但在其他商用領域,就不一樣。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據評估,在現代金融交易中,如果交易處理時間比對手慢5ms,就可能損失1%的利潤;慢10ms,損失可能擴大至10%。

大家可以算算這是多少錢。

尤其在未來,很多人都可能把錢交給AI進行理財。

時至今日,你的手機or電腦,比你知道更多經濟內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當傳統基金經理們還坐在辦公桌前,盯着公司財報收集信息的時候,AI早已通過大數據,創造了評估公司的新方法。

你察覺不出延遲,AI卻能。

假如,你用的5G網絡炒股,別人用的6G網絡。那別人的設備反饋就比你快,AI助手就能更快進行操作。

你以爲只慢了1秒,對AI來說卻是非常漫長的時間,足夠做出更好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

從通信標準到核心元器件,我們一直被西方卡脖子,直到到了5G時代,纔有底氣說領先世界,研發6G也是保持技術領先的重要之舉,當然勢在必行。

簡單來說,6G是在5G的基礎上,集成衛星網絡實現全球覆蓋。

其重點,不再是簡單的網速升級,而是覆蓋的範圍和手段。

從技術上看,現在5G網速雖然很快,但仍沒法真正實現4K、8K這樣的超清視頻,更不要說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這些了。

只有當5G+衛星互聯網結合,6G真正普及,速度更快、延遲更低、海量密集連接這些關鍵指標實現了,真實世界與數字虛擬世界的深度融合,纔可能成真。

6G打通虛實空間

來源:電子科技大學

當然,除了經濟價值,發展6G也許還有一個最迫在眉睫的原因——軍事價值。

現代戰爭就是信息戰, 如果地面基站被摧毀了,各單位無法做到及時溝通,對方卻可以,那豈不是糟了?

衛星互聯網雖然目前網速還沒5G快,但它足夠安全。

比如在烏克蘭戰場上,美軍就利用了數量龐大的星鏈平臺,干擾地面通訊,給俄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最典型的就是某鋼鐵廠戰役,在俄羅斯大量頻率干擾和DDOS的攻擊下,處於地下工事的烏軍通過星鏈依然和基輔進行高質量通信交流,甚至還有被困地下的女兵在社交平臺發佈自己彈吉他的短視頻……

這也是爲什麼,目前許多中東地區的大客戶,都將搭載華力創通芯片的 HUAWEI Mate 60 手機,作爲首選設備了。

既是防止被監聽,也是在爲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做準備。

03

總而言之,發展衛星互聯網,乃至隨後的6G網絡,不僅是技術進步的自然趨勢,也是爭奪生存空間的必然舉措。

而自從美蘇冷戰結束後,中國可以說是全球唯一仍在航天領域不斷重金投入的大國,基礎技術上是一流的。

但只靠國家出錢,終究不是辦法,蘇聯就是前車之鑑。

SpaceX的成功,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的方向。

2015年,也就是星鏈計劃提出的那一年,中國第一批民營商業火箭企業出現起,中科宇航、零壹空間、深藍航天、翎客航天、星河動力、星際榮耀、藍箭航天.....

但只靠他們,想要對抗星鏈,也不太現實。

SpaceX畢竟是背靠的NASA,50年前就有登月技術,早就打造出相對成熟的航天產業鏈。

這個時候,國家隊的下場,就很有必要。

2020年9月,中國星網公司向國際電信聯盟遞交GW-A59和GW-2的寬帶星座計劃,計劃發射的衛星總數量12992顆。

2021年4月,對標SpaceX“星鏈”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也就是在此時,國際電信聯盟爲了防止出現“惡意佔坑”現象,發佈新規定:在衛星頻率和軌道申請後的七年內必須開始發射,九年內必須發射總數的10%,12年內必須發射總數的50%,14年內必須全部發射完成。

根據要求推算,2023-2030年,星網公司想要完成計劃,年均發射量爲180顆以上,再之後五年發射量突破1700顆。

太空圈地戰,其實已經正式爆發了。

國內相關產業的增長,是可以預見的。

僅衛星導航這一項細分產業,預計到2026年就將突破萬億。

無論是上游的衛星製造等領域,還是中游的衛星測運控系統,亦或是下游的各種實際應用落地, 都將孕育難得的機遇。

短期看,隨着國內對於衛星互聯網加快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環節有望率先受益;長期看,地面段戰略位置將不斷提升,終端應用環節有望受益。

這還是沒考慮華爲概念催化的情況。

可以看出,從上游的衛星製造等領域,到中游的衛星測運控系統,再到下游的各種實際應用落地,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正有加速落地趨勢。

進程之快,超出很多人想象。

時至今日,中國的商業航天產業,也發展了近8年,雖仍有些年輕,但隨着產業生態日趨完善,應用服務持續用處,並非不能與彼在“宇宙賽道”上一較長短,搶佔未來“太空經濟”的主權。

這是一場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