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老物件 帶你重溫舊年俗

不同年代的點心籤。(高瑩輝攝)

舊時貼在水缸上的「缸魚」。(高瑩輝攝)

老物件講述舊民俗。(高瑩輝攝)

文廟舉行的「辭舊迎新奔小康──年俗文化展」裡,所有展品都來自於民間收藏。從食物、年畫、剪紙、工藝品等每一件收藏都能感受年的變化、生活的變化。

「過去,普通人家家境都很一般。辛苦忙碌一年只是爲了溫飽,所以過年成了『吃好』的代名詞。這次展覽的新年美食就是一種新舊對比,告訴人們過去過年是什麼樣子,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吃美食 過年纔有

81歲的何志華邊指着蒐集來的食物樣品,邊講述着天津的年俗。「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從泡臘八蒜開始,年味就來了。臘月十五,所有年貨攤販都出來了,這叫『上全街』。小年臘月二十三祭竈,二十六燉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麪發,三十晚上年夜飯,幾乎都和吃有關。這說明只有到春節才能吃到好的。」

「那時所有的吃食都是自己製作,臘月二十八蒸的饅頭能吃到正月十五。因物質匱乏,對於多數人家而言,大白菜、馬鈴薯便是當家蔬菜,於是家家制作一大盆臘豆放置在院子裡,既是下酒菜,也是下飯菜,得一直吃到正月。盼的就是除夕年夜飯,是一家人忙碌一年後,享受團聚的幸福時光。」何老說。

這次年俗文化展,除了吃食外,更多的是年畫、剪紙、掛曆、郵票、年俗工藝品的展示,琳瑯滿目。

常兆新老先生指着一幅楊柳青年畫介紹說:「貼年畫是舊時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乾的一件事。這是我珍藏的一幅年畫,我給它取名叫《五代除夕圖》。過去的年畫有教化的意義。從畫面上看,整幅畫描繪的是清末一家老少五代人徹夜守歲共度除夕夜的熱鬧場景。畫中兩扇窗戶上方題有『新年多吉慶闔家樂安然』的字樣。一頭肥豬正跨過門檻寓意肥豬拱門,一隻京巴狗正搖着尾巴跑向主人,而一隻貓咪正在打盹兒。竈臺上方擺放貢品。這幅畫中,除夕夜這家人點燃油燈和蠟燭,燈火通明,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態。竈臺的兩口鍋裡一邊是剛蒸熟的饅頭,一邊正煮着餃子。兩邊炕桌上,一邊擺上豐盛菜餚,一邊是孩子們圍着炕桌玩擲骰子。堂屋裡穿戴一新的男人女人們,有哄孩子玩的、有包餃子的、有互相寒暄說着吉祥話的及剛買完點心進家門的。」

點心籤 禮品升級

展櫃中一張張各時期的點心籤,不僅記錄天津點心鋪的歷史,更是當時人們在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見證。收藏愛好者王樹森介紹說:「現在的年輕人不太看重拜年了,但這些點心籤恰恰說明了這一傳統。這張印有『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點心籤,印有三面紅旗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點心籤。」

過去,走親戚送點心是奢侈的禮品。對比當下,拜年禮品豐富多彩,無奇不有,從點心、水果、工藝品,再到微信紅包,這些老點心籤已留在人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