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王鐸繪畫在婁東畫派、虞山畫派之上(附王鐸繪畫50幅)

王鐸畫像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之),號十樵、嵩樵、癡庵、癡仙道人、煙潭漁叟,平陽府洪洞縣人 ,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王本仁的兒子。正如李志敏所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

王鐸世人所知以書法名揚海內外,世稱“神筆”。

王鐸書法以氣勢勝人,淋漓痛快。有不可一世之慨,雄中不失法度,工力非常人可及。

王鐸個性張揚的書法確實是一座崛起的巨崖,風骨必露,驚世駭俗。而繪畫則詳者不多,他不僅能畫蘭竹花卉,山水畫亦堪稱大家。

青山圖 1649年

紙本扇面 50.5 X 16.4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黃賓虹輕易不讚許一般人的筆墨,但黃賓虹對王鐸書畫的評語,超高規格。"書成而學畫,變其體不變其法,蓋畫即是書之理,書即是畫之法。王孟津書工二王法,而又兼習北宋范寬、郭熙諸家畫道,得而通諸書,二者均出婁東虞山以上。"這評價有兩層意思。一是“書畫同源”,書與畫的變與不變之核心。二是評王鐸的畫,水平在婁東畫派、虞山畫派之上。這是相當高的評價了。

在繪畫上王鐸的理念十分鮮明。他曾說:“以境界奇創,然後生以氣暈,乃爲勝,可奇造化。”

又說:“畫寂寂無餘情,如倪雲林一派,雖有淡致不免枯乾框贏,病夫奄奄之息,即謂之輕秀,薄弱甚矣,大家弗然。”

這些論調與他在書法中追求氣勢與造型的奇幻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鐸的山水畫師承廣泛,不專一家,而且鄙夷近世,上追宋元,故面貌比較多樣,又脫卻時習,饒有古意。王鐸傾心繪事,是出於自身的怡情養性需要,決不爲世俗之索而勞神。曾在畫中題跋:精心翰墨,以遠塵事,誠快快也。畫理貴得天機,又續意適景和,無事相悟,然後有所會心焉。這種以畫自娛的創作宗旨,使他的繪畫必然具有濃郁的文人畫意趣。

清 王鐸《叢山蘭若圖》首都博物館藏

此幅構圖飽滿,山巒重疊,草木豐蔚。行筆縱姿,隨意點染,不着皴擦。逸筆草草,不拘繩墨。屬文人筆墨遊戲的風範。本圖爲畫家晚年所作。

清 《十里鬆蔭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十里鬆蔭圖》畫平岡高鬆,疏落有致,松針繁茂一筆不苟,風格蒼秀,意境深遂,清新之氣襲人。畫家運用筆墨的微妙變化,使畫面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富於變化,設色幽清有致,和諧自然。

清 王鐸《深山幽居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深山幽居圖》。畫林巒深壑,草閣藏溪澗之濱,山徑迂迴,書齋寂靜,用蒼勁明快的筆墨,勾畫出一幅山林隱居景象。構圖簡淨,意境清遠,充分顯示了作者對自然界入微的觀察和駕馭筆墨的高超技藝。

清 王鐸《秋林暮鴉圖》

款識:丙戌二月隱樵王鐸寫爲玄平老年翁閣下。鈐印:王鐸(白文)吳榮光印(朱文)

此幀山水,秀美高雅,用筆清麗綿密。巉巖高鬆,十里長亭,充滿蒼秀清新之氣。此畫是王鐸送給同僚友人宋權的佳作,作於1646年,王鐸55歲之時。

王鐸 仿關仝山水

春曉觀瀑圖 綾軸

151.1 X 50.3cm

南京博物館

崇山蘭若圖 1650年

綾軸筆墨 167 X 51 cm

首都博物館

西山紫翠圖 1649年

紙本 95 X 36.4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春山氣清 1651年

綾軸 189 X 53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家山臥遊 1639年

紙本 181.1 X 50.3 cm

上海博物館

-版權申明-

圖文摘自《月雅書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公衆號立場

僅供學術研究和交流

-投稿信箱-

✉ i@shuhuatan.com

書畫談·推薦閱讀

書 畫 談 藝 術,音 律 繪 人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