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集影視人才 小公視與產業交流徵案開跑
公視兒少中心主任林瓊芬(右)和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冷彬出席簽約儀式,攜手爲臺灣孩童打造更好的兒少內容。圖/小公視提供
公視兒少頻道「小公視」於今年8月20日正式開播,肩負着產製高品質兒少內容及培育產業人才的雙重使命。爲促進與影視產業的交流合作,今天舉辦「兒少節目製作交流會」,並公佈2024年的徵案項目及與富邦文教基金會之合作,共同邀請臺灣的影視人才與動畫製作人開發優質兒少內容。
今年公開徵求的六大項目包括:「新創學齡兒童外景節目」、「兒童生活資訊帶狀節目」、「兒童口語表達節目」、「小公視臺灣原創IP動畫影集」、「小公視動畫開發—島嶼故事動畫」以及「兒少戲劇孵育計劃」,期待創作出更多元、對應臺灣兒少需求的內容。公視兒少中心主任林瓊芬表示:「我們希望這些內容能讓孩子們在娛樂和教育中找到共鳴,並能反映出臺灣本土文化與國際視野。」
談到六大徵件內容,林瓊芬分享:「新創外景節目是希望透過有創意的跨界拍攝呈現中高年級孩子的需求;口語表達是針對學齡前孩童製作的節目,希望鼓勵4歲到6歲的孩子學習表達感受;生活資訊帶狀節目則尋具有90集量能的製作單位,是很大的挑戰。臺灣原創IP動畫影集是第二次徵件,希望能帶出更多原創IP來跟小公視合作。島嶼故事動畫則希望把歷史文化融入在裡面,針對青少年觀衆的動畫內容,讓青少年更瞭解我們海島國家;兒少戲劇孵育計劃預計徵求5個項目。」
林瓊芬坦言3歲到18歲年齡跨距很大,需要很多不同專業來合作,包括戲劇、動畫、外景節目,她也打趣:「我常說要不老有兩種方式,第一個是自己生一個來重現第二次童年,第二個就是來做兒少節目,歡迎大家一起青春永駐,爲孩子做更多事情。」
交流會也推出兩個論壇單元,產業分享兒少節目製作及兒少戲劇開發經驗。案例分享爲:臺北電影節首映連續八天蟬聯觀衆票選第一名的兒童情境喜劇《什麼都沒有雜貨店》,本劇的導演、編劇與戲劇統籌與產業分享兒童喜劇的改編開發,以及故事如何對接兒童觀衆的需求。今年度獲得多項金鐘入圍的兒少節目《海洋日記》、《Wawa哇》、《水果冰淇淋》與《換個爸媽過幾天》的製作人也齊聚一堂,一起對談跟孩子們工作的拍攝經驗。
兒少內容的品質對於國家發展至關重要,也反映國家對兒童與青少年的重視。2024年起文化部黑潮計劃以每年6億元支持小公視產製與開發兒少內容,以及人才孵育,確保兒童青少年對媒體的近用權,也促進臺灣兒少原創內容的品質。
富邦文教基金會自2018年開始推動兒少人才孵育計劃,致力於兒少培力教育與內容人才孵育。這次小公視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將集合雙方資源,在人才、教育與製作開發上進行三大面向的合作,包含已經開展六年的富邦兒童節目人才孵育工作坊、兒少文學改編影集開發和國際大師講堂的教育交流,推動產業活化。
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冷彬坦言,當初知道公視要推出「小公視」其實蠻害怕,光想要填滿時數就很驚恐,但同時代表着有個機會可以一起努力,「這不是任何一個單位或一個人可以支撐起來」,她透露自己終其一生尋找跟孩子對話以及迴應孩子需求的方法,「我們心心念唸的,是希望讓臺灣孩子可以看到臺灣產製的內容,看到自己熟悉的環境,並且從中得到理解。是不是除了Netflix和Disney+的全球強勢內容以外,我們也可以看看臺灣人幫臺灣孩子製作的東西。」
當天近200位節目製作者與會,期盼建立小公視與產業界的長期合作管道,期許能讓臺灣的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內容」,不僅在電視、網路及OTT平臺「公視+」皆可免費收看,未來更進一步將臺灣兒少內容推廣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