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應美媒「中國控制海洋」說 陸專家:是西方霸權海洋文化投射

大陸專家迴應美媒稱「中國控制了海洋」是西方霸權海洋文化投射。圖爲9月29日美航空母艦雷根號(中)與其他美韓艦艇在韓國東部海域舉行聯合海上演習。(視覺中國)

大陸《環球時報》14日報導,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版12日刊發評論文章直指近些年中國海洋發展取得的成就對美構成威脅,並呼籲美國採取對策。中國專家表示,這種觀點是西方霸權海洋文化的投射。中國既沒有把航運產業「戰爭化」,也沒有把商業資源「武器化」;在全球航運市場的角色不只是生態平衡者,更是秩序維護者。

美國海事合作組織前主席、哈德遜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邁克·羅伯茲在《紐時》撰寫題爲〈是時候打破中國對海洋的控制〉的文章稱,中國已成爲全球海洋強國,數以千計的商船在海上航行,龐大的造船業有能力生產更多船舶,並且在全球供應鏈佔有主導地位,在衝突中可能會迫使美國就範。美國經濟嚴重依賴中國和東亞的產品和資源,而航運網路越來越受中國控制。包括香港在內,中國擁有商船數量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幾乎是排名第二的希臘兩倍。中國製造了世界大約一半大型商船,還生產世界96%的乾貨貨櫃。此外,中國還獲得一些全球海運碼頭和基礎設施的所有權股份。

文章引述美國國會一家諮詢機構發出的警告稱,北京可以利用航運數據跟蹤貨物流動,獲得商業或戰略優勢。

另一方面,文章擔憂美國造船業現狀:截至2018年的10年間,美國造船商平均每年交付約16艘船,主要供海軍或海岸巡防隊使用;到2021年底,懸掛美國國旗商船不到200艘。相較而言,截至2021年底,中國造船廠擁有1529艘大型商船訂單,懸掛中國國旗商船超過5000艘。

文章提議仿效此前《2022年晶片和科學法》推出「美國船舶法案」,制定明確國家海事戰略,引導投資發展造船工業基礎,並提供財政和其他支持,以幫助美國造船商和航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收復失地。

根據哈德遜研究所官網訊息,羅伯茨的研究重點是:在與中國進行地緣政治競爭的背景下,影響美國商業海運的政策問題。此前,他就對中國造船業發表過類似觀點,稱美國大型商船的生產明顯落後於中國,每年訂單不到10艘,並稱「商船」可以在「臺海衝突」中發揮重要的後勤補給作用。

《環球時報》報導,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研究室副主任楊達卿表示,中國自始至終都是秉持和平與互利發展的目的推進海洋開發,美國主流媒體有這樣的聲音,是美國長期以來「食戰而肥」戰爭經濟下的慣性思維,只有這樣的思維纔會把海運產業競爭「戰爭化」,把商船資源「武器化」。這也是西方國家自大航海時代以堅船利炮掠食全球資源形成的霸權海洋文化的投射。

楊達卿指出,海運承擔全球貿易90%以上貨運量,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自然帶動中國航運和造船業發展,這是市場需求使然。即使中國是全球最大造船大國,也沒有把產業「戰爭化」,把商業資源「武器化」。中國在全球航運市場的角色不只是生態平衡者,更是秩序維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