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林懷民談巴黎 倫敦 莫斯科和池上的孩子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林懷民以「巴黎、倫敦、莫斯科和池上的孩子」爲題,分享雲門舞集50年的歷程與心路歷程。(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精彩迭出的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6月22日來到活動尾聲,壓軸邀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暢談「巴黎、倫敦、莫斯科和池上的孩子」,他興致昂揚欲罷不能的細數雲門50年足跡與心境轉換,聽衆們亦伴隨着他沉浸在「薪傳」舞者姿態與豐收歡慶中。現場聽衆共720人,1630人於網路同步觀看直播,總觸及人數達6657人。

現場聽衆共720人,1630人於網路同步觀看直播,總觸及人數達6657人。(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出生於嘉義新港的林懷民,情感豐富深愛鄉土,在祖訓「公爾忘私」惕勵下,14歲發表第一篇小說「兒歌」,22歲出版穿透世代迄今的《蟬》,26歲創立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雲門舞集」且獲頒英國國家舞蹈獎「傑出舞團獎」,31歲時編創「柴船渡烏水,唐山過臺灣」的「薪傳」,演出40多年票房依舊秒殺,堪稱傳奇。他生命歷程有如充滿挑戰與啓發藝術畫卷,感染着全球觀衆。

林懷民在演講中分享他的獨特人生經歷,與心境自壓抑、解脫至奔放的轉換。他謙遜回憶自己在嘉義新港書香家庭中成長,雖未能考入臺灣大學,卻從小就明白人生無需拘泥於常規。談到創業經歷,林懷民坦言,在缺乏專業背景和舞團管理經驗下,於1972年創立雲門舞集。這個決定不僅是一次挑戰,更是對自身才華試煉的堅定信念。

他回憶起六、七十年代,國際學生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他在美國求學期間深受時代精神影響,關注甘迺迪總統提倡的和平志工團及政府鼓勵青年參與的社區服務計劃。這些經歷和理念,深植於心中,成爲他日後推廣藝術與文化平權的動力源泉,也埋下日創辦「雲門舞集」、舉辦「藝術與生活」聯展及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的種子。

覺居法師(右)致贈講座紀念照片給主講人林懷民(左)。(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林懷民說,「表演藝術可以和土地產生連結」。臺灣台東縣池上鄉一年一度藝術盛事「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他讓池上的中小學生加碼演出《薪傳》中的「耕種與豐收」。學生們由他與雲門舞者親身教授,只經過10次的練習,在池上秋收的舞臺上,展現青春自信動人舞姿,讓池上鄉親與孩子的父母深受感動,更激勵池上的孩子們積極奮發不服輸的志向。

林懷民的創新與毅志,不僅讓世界看見臺灣特有的藝術魅力,也激勵着新一代年青人勇敢追求夢想、挑戰自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