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業務能否撐起手機廠商業績增長重任?

集微網報道 過去幾年時間,智能手錶、TWS耳機、運動手環等產品先後引爆市場,不僅爲消費者提供了人機交互的新方式,也成就了可穿戴市場的高速發展。

對於手機廠商而言,在行業遇冷的當下,除了儘可能凸顯自身差異性,以延續產品內在的增長性之外,亦在不斷尋求新業務新突破,在此期間,以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平板電腦等爲主的IoT生態就成爲了廠商的另一種選擇。

對於以上趨勢,集微諮詢研究總監趙翼認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IoT領域確實在近些年衍生出一系列有一定體量的終端產品,加之在智能手機硬件毛利率逐步下行的背景下,手機廠商也需要不斷擴充產品圈層,通過佈局更多智能終端以增加獲客渠道,從而獲得更多的月活用戶數。

軟件收入成智能手機獲利重點

首先以可穿戴市場爲例,事實上,早先蘋果已憑藉Apple Watch,在智能穿戴領域佔據着主動權。近幾年,華米OV也陸續佈局,相繼推出多款IoT系列新品。

8月10日,OPPO發佈了智能手錶OPPO Watch 3系列、智能手環2、TWS耳機OPPO Enco X2、OPPO Enco Air2i 4款OPPO智美生活生態產品,以及智能攝像頭、智能貓砂盆、智能護眼檯燈、智能牙刷、智能門鎖5款IoT生態產品,這距其2020年首次發佈的第一批IoT產品(OPPO Watch、OPPO智能電視S1、OPPO智能電視R1)僅過了兩年時間。

較早入局的小米,旗下IoT產品也已從手機周邊延伸至空調、冰箱、洗衣機等領域。而智慧屏則是華爲IoT產品線中最大的產品,此外,2021年華爲還帶來能接入華爲IoT生態體驗或是直接搭載了IoT版HarmonyOS的HarmonyOS Connect,目前已知已有1900家頭部家電企業和新興IoT廠商參與其中。

vivo的步伐則相對較慢,直到2022年才推出首款平板vivo Pad。

戰略層面,無論是華爲的“1+8+x”思路,小米“1+4+x”的佈局,還是OPPO“3+N+X”的戰略,都顯示出手機品牌廠商對於IoT業務的中長期佈局漸成規模。

IDC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可穿戴市場出貨量近1.4億臺,同比增長25.4%。預計2022年,中國可穿戴市場出貨量超過1.6億臺,同比增長18.5%。品牌份額上,市調機構數據顯示,今年Q1 TOP 8智能手錶品牌份額排名分別爲蘋果、三星、華爲、小米、Garmin、華米、小天才、Fitbit。

該機構認爲,2021年是可穿戴設備市場復甦的一年,同時也是市場進行結構化調整的一年。在產品形態方面,腕戴設備向手錶過渡;藍牙耳機向真無線耳機過渡;在市場價格方面,細分市場發展將帶來價格段兩極化;另外,線下渠道在地區市場下沉中作用顯著。

除了可穿戴市場之外,智能家居同樣是一片千億級藍海。

IDC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超過2.2億臺,預計2022年將突破2.6億臺,且到2024年,這一市場出貨額預計將突破800億美元。

對於華米OV等手機廠商紛紛佈局IoT領域,集微諮詢研究總監趙翼認爲,背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從IoT行業發展歷程來看,經過2010年前後的萌芽期以及之後十幾年的發展,IoT領域確實在近些年間衍生出諸如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等具備一定體量的終端產品,而且傳統的黑電和白電在近幾年也是呈現加速智能化推進的態勢。

另一方面,在智能手機硬件毛利率逐步下行的背景下,軟件方面的收入成爲了智能手機廠商更爲看重的一點。“坦白講,此時的手機其實就成爲了手機廠商獲客的終端產品,作爲手機廠商,其需要不斷擴充產品圈層,佈局更多智能終端以增加獲客渠道,從而獲得更多的月活用戶數。”

佈局IoT業務受益幾何?

那麼,對IoT領域的大肆佈局,是否爲手機廠商帶來了可觀的利潤空間?從華爲和小米近期發佈的中報來看,IoT業務對於企業業績的提振作用似乎並不盡如人意。

2022年上半年,小米IoT與生活消費品營收下降4.5%至198億元。截止2022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臺已連接IoT設備數達5.27億,同比增長40.7%;擁有五件及以上連接至AIoT平臺設備的用戶數首次突破1000萬,同比增長37%。

也就是說,儘管小米實現了較早佈局,且投資了數家生態鏈企業,然而在手機業務萎靡之時,其另外兩大業務之一的IoT業務並沒有撐起業績增長的重任。

此前,小米無疑從IoT獲得了可觀的利潤,年報顯示,2021年小米IoT相關業務營收高達850億元,同比增長26%;2020年該業務收入爲674億元,同比增長8.6%;2019年也實現了621億元及41.7%的增幅。

可惜的是,今年小米IoT業務收入已呈明顯下滑趨勢。對於業績的下降,小米方在電話會議中解釋,小米二季度業績波動主要因全球多個市場通脹,加上國內疫情反覆,致使消費疲軟,影響了收入。

幾乎是同一時間,IoT賽道上的另一個玩家華爲也於近期發佈了中報。2022年上半年,涵蓋IoT業務在內的終端業務(原消費者業務)收入爲1013億元,較去年出現下滑;而在去年同期,其消費者業務收入爲1357億元,同比下滑46%。

華爲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對此表示:“儘管終端業務受到較大影響,ICT基礎設施業務仍保持了穩定增長。”

儘管近幾年IoT業務收入增長萎靡,但佈局該領域對於智能手機廠商而言仍意義非凡。

趙翼指出,智能手機廠商佈局IoT業務的先天優勢包括兩方面:其一,智能手機作爲快速迭代的、和大衆生活最爲接近的智能終端,產品每年更迭速度較快,因此,深諳用戶需求的手機廠商,對於用戶需求的把握自然也最及時的,所以他們在佈局IoT之時,更能夠精準抓住用戶的需求和痛點。

其二,相較於傳統家電廠商,手機廠商無論是在硬件、軟件還是研發能力來說,都相對處於優勢地位。

事實上,IoT行業看似是一個具體的行業,但隨着我國IoT行業自2010年前後開始發展,當中幾經起伏,其實更多所指的則是一個概念。因此該行業的發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伴隨着信息化智能化的一個過程。也正因如此,IoT行業的增長也不能僅以智能手機、TWS耳機等某類具體消費電子產品的增速作爲參照。

具體到近幾年,趙翼認爲,伴隨着AI+IoT的融合、手機廠商佈局、家電的智能化以及新興產品的涌現,IoT產業確實在2017-2021年經歷了一波小高潮,比如早期主要是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等新興產品的興起,近兩年更多的則是全屋智能化解決方案的興起。

“站在當前時間節點,我認爲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等之前比較強勁的單品增長已經較爲乏力,預計未來還將是伴隨家居智能化的長期緩慢增長過程。另外,除了消費IoT之外,其實工業IoT的增長空間更爲龐大,但是我認爲其增長速度將更加是漸進式、更加緩慢的。”(校對/孫俐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