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修改新冠病例定義!9月起只通報重症 正式病名也換了

▲羅一鈞說明更改新冠疾病名稱。(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新冠第六波疫情接近尾聲,疾病管制署今(20)日公佈新冠上週就診2.6萬人次,較前一週下降22%,連6周下降且創12周以來最低,預計再一週可脫離流行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爲降低醫院通報負荷,9月1日起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爲「新冠併發重症」,將比照流感僅通報重症,通報時效延長爲1周內。

疾病管制署今(20)日表示,考量多元監測方式已能有效掌握COVID-19疫情,爲降低醫院通報負荷,經諮詢專家後,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爲「新冠併發重症」、通報時效爲「1周內」,另修訂病例定義,調整臨牀條件爲「發燒(≧ 38℃)或有呼吸道症狀後14 日(含)內出現肺炎或其他併發症,因而需加護病房治療或死亡者」,並自今年9月1日生效;公費藥物開立條件不變,不影響民衆權益。

▲疾管署更改新冠疾病名稱與定義。(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說明,上週(8/13-8/19)新增274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8/6-8/12)新增347例下降,低於流行閾值,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佔79%;另上週新增45例本土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57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佔90%。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疫情下降,將觀察未來一週疫情趨勢,如持續低於流行閾值將可脫離流行期,惟目前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

另外,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周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病例檢出皆以KP.3各佔36%及27%爲多,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

疾管署表示,全球COVID-19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其中,歐洲、美洲及西太平洋區陽性率上升,東地中海區則爲上下波動,部分國家如韓國COVID-19住院數呈上升趨勢,美國陽性率持續上升,另俄羅斯、希臘及中國等國家之病例數亦處高點。

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近28天(6/24至7/21)期間,與前28天期間相比,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分別增加了30%和26%。於7月下旬(7/15至7/21)之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KP.3、JN.1、KP.3.1.1、KP.2佔比分別爲29.4%、25.7%、18.6%、12.8%,惟尚未增加疾病嚴重度。

疾管署提醒,國內疫情雖降,但重症死亡風險持續,且國際新冠疫情仍呈上升趨勢,民衆如有出國旅遊計劃,建議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並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民衆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疾管署也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周(84天)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