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歲纔算老人?
日前,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位作家艾莉森的投稿。艾莉森說,疫情期間,美國有不少超市爲「60歲以上」的老年人,開闢了專用的「銀髮族購物時間」(senior hours),這讓她感到十分不解。艾莉森說,不是65歲以上纔算是老年嗎,爲什麼提早了5年?62歲的她本來還悠哉遊哉地以「非老人」的身分過日子,沒想到疫情一來,艾莉森發現自己已被畫歸爲「老人」了,她無法接受。
「銀髮族購物時間」本是一項老年人的福利,讓他們在專用的時段購物,可降低感染的風險。此外,疫情爆發以來,美國媒體不斷報導,「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是『高傳染風險』族羣」云云,這也令不少在這個年齡層前後的人感到不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所謂「高齡化」的認定,明明是以65歲做爲標準啊,爲什麼媒體老是要說60歲以上的老年人如何如何?真氣人!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在2017年宣佈把領取長者綜援(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的合格年齡由60歲上調至65歲,並於2019年2月實施。按過去的規定,香港本地60歲及以上的老人,每月可獲得政府約合臺幣1萬多元的補助,做爲基本生活開支。申請年限提高後,很多人失去資格,因此立刻引發社會的反彈和不滿。
看來,人們很怕被認爲「老」,要求社會把認定的老年人標準提高,但論及與「老人福利」相關的議題時,則又巴不得政府降低老年人的年齡標準。這個時候人們可就不怕被認爲是老人了。 到底幾歲纔算是老年人?我們現在普遍將65歲以上視爲高齡、以65歲作爲退休年齡的制度設計,其實是開始於人類平均壽命遠小於65歲的年代。
1889年,德國宰相俾斯麥推出了世界最早的退休金制度,他以65歲作爲退休年,而當時德國人平均壽命是45歲。1935年,美國推出社會安全制度,領養老金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5歲,而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是62歲。
換言之,當年德國和美國政府設計退休和養老金制度時,並沒有想要讓太多國民享受這項福利,因爲大多數人根本活不到可以領取的年齡。在人類平均壽命持續提高之下,若按前述標準,關於退休年齡的界定、甚至老年人的年齡定義,都該大幅提高才合理吧。
按《老人福利法》的定義,所謂老人是指65歲以上的人;按大陸《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規定,則年滿60歲即爲老年人。若是按照WHO在2016年所發佈的《關於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對老年人的定義是:年齡超過出生時平均期望壽命一半的人。以內政部所公佈的107年國人平均壽命80.7歲來看,40.4歲以後就算是WHO上述定義下的老人。
不過,WHO的這份報告並沒有對到底幾歲算是老年人給出一個具體的年齡定義,甚至對老年人年齡畫分所抱持的態度是:不要用年齡來定義老年人。
WHO的一項研究顯示,對自己的衰老持有消極態度的老年人與持有積極態度的老年人相比,平均壽命減少7.5歲。看來,不論對老年人正式或非正式的標準是什麼,以孔子對自己的描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應該是老年人面對人生最理想的態度。所以,艾莉森妳就忘了年齡吧,別那麼錙銖必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