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扮專家明星、秒變各種身份 “智能體”會改變生活嗎?

來源:北京晚報

“自稱”業內人士、假扮專家明星、秒變各種身份——

“智能體”會改變生活嗎?

“您有法律問題,我來幫您解決”“心理學專家,迴應你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伴隨大模型飛速發展,面向個人用戶的相關App(應用)也愈發豐富。而在部分App中,人們可能會注意到一個新奇的名字——“智能體”。

這些“智能體”頂着各種各樣的名稱,看似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心理諮詢、職業規劃等多種專業服務,但其背後的創建者是誰卻無從知曉,一些智能體還涉嫌侵權、信息索取等問題。

創建“法律顧問”

只需10秒“審覈”

什麼是“智能體”?這一概念在業界包含的內容較爲複雜,且尚未達成統一的官方定義。但在面向個人用戶的大模型App中,智能體的呈現方式顯得簡單了許多。使用者可以點擊App中相應的功能按鍵,生成屬於自己的智能體。

如今,利用大模型App寫文章、創作AI圖像、AI視頻、AI音樂等,已逐漸爲人們所熟悉。App中的智能體,大致可以理解成,AI創作的又一項進階功能——創作一個“身份”。

在軟件中,普通人幾乎零門檻就能生成自己的“智能體”。記者點擊某大模型App的AI智能體創作功能,發現需要給自己的智能體“起個名”,並輸入一段設定,還可以自定義AI智能體的聲音、語種,以及選擇是否公開。如果公開,所有人都可以與該智能體“對話”。

按照示例,記者嘗試將智能體設定爲“資深營養師”,描述內容設定爲,“具有多年營養健康方面諮詢經驗,擅長通過飲食調節身體狀態”,然後點擊一鍵完善。就這樣,一位“資深營養師”誕生了。軟件還根據記者描述,自動爲智能體添加了穿着白大褂的老年女性醫師頭像,以及開場白,“告訴我你的身體狀況,我給你定製飲食方案。”

在另一款大模型App中,“智能體”創建擁有一個單獨的模塊,可以設計自己的“分身”,也可以一句話簡易創建。這次記者將身份設定爲“法律顧問”,可爲用戶提供基本的法律諮詢和建議,解答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

以上智能體,記者均選擇“公開發布”,確認發佈前會出現淺色小字,提醒用戶保護個人信息,確保未侵犯第三方權利。發佈後會顯示“待審覈”字樣,不過大約10秒即顯示通過上架,可在平臺中搜索找到。整個過程中,除了“起名”“描述”等步驟,系統未要求記者提供任何身份資質相關證明材料,基本上是“你怎麼定義,我就怎麼生成”。

此外,測試發現,軟件暫未對一位用戶可創建的智能體數量加以限制。除了個人身份,以機構、單位名稱創建的智能體也能輕易通過。記者分別以“某日報”及“某日報新聞助手”的名義,嘗試創建了智能體,同樣是數秒創建,不需要任何證明材料。

爲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記者將上述機構名稱的智能體,設爲不公開上架的私密狀態。不過此前的“資深營養師”因公開發布,短短几小時內顯示,已有“7人添加,8人聊過”。

身份隨意仿冒

答案天馬行空

由於創建智能體十分便捷,那麼這些智能體背後,創建者的真實身份,就顯得令人疑惑了。記者發現,每個智能體的名稱下方,有淺色小字標註着創建者的用戶名。點擊用戶名,還能進入到創建者的個人主頁。不過,在用戶的個人主頁下,除了其發佈的作品、創建的智能體列表等,並沒有任何個人信息的顯示,也沒有路徑可以與該用戶取得聯繫。

記者隨機使用一些機構、單位的名稱,以及一些明星的姓名進行搜索,出現的智能體數不勝數。例如頂着某位女明星姓名的智能體,在列表中連續下拉幾個屏幕,都滑不到底。排在前幾名的,已經有幾萬甚至十幾萬人“聊過”。記者點擊進入該智能體對話頁面,發現“她”不但使用了該明星的大幅照片作爲背景,“說話”聲音也極爲相似。這些智能體的創建者,顯然都不是該明星本人。

除了有侵權之嫌,這些被創建出來的智能體,如何與人溝通呢?記者以自己創建的智能體爲例嘗試發現,“誕生”的智能體,不需要任何後續操作,直接就可以向其發送信息進行對話,且會迅速給出回答。但這些回答仍來自於大模型原本的數據庫,並不是記者的答覆,也無法對答案進行修改。

有時,相關答案並不一定靠譜。例如記者向“某日報新聞助手”諮詢,請提供該日報的文化新聞。智能體馬上顯示,“以下是當天該日報的一些文化新聞——2025年2月19日,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正式啓動……”然而記者翻遍該日報當天消息,並沒有相關內容。

事實上,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已舉辦十二屆,每年均在夏秋季啓動,持續數月。今年1月24日,第十二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剛剛收官,距新一屆啓動爲時尚遠。如果有用戶將記者創建的智能體當成真正的“某日報”來詢問,很可能會得到一條假消息。

呼籲配套監管

警惕潛在風險

相較AI圖像、視頻等產品,AI智能體創建,目前處於起步階段。記者查看多款當下熱門大模型App,發現該功能僅在數款App中搭載,暫未普遍推廣開。新奇之餘,相關“配套”約束顯得沒有那麼面面俱到。

“爲您定製個性化的家庭財務規劃前,請您提供詳細信息,包括收入情況、支出情況、資產狀況……”記者向一個名爲“理財規劃師”的智能體發問,收到這樣的回覆。但以現有系統來看,用戶無法查詢智能體創建者的真實身份,以及所提供個人信息的去處與處置方式。

此外,記者在大模型App中,也查詢不到在線客服的聯繫方式,基本均需要翻閱文檔、查看指南等尋找資料。在某App的隱私政策文檔中,記者找到一個400電話,撥打後工作人員稱,這是相關實體教育產品的客服電話,想要諮詢大模型問題,可以通過網站來反饋。記者點開工作人員發來的網址,頁面上提供的在線客服仍爲智能助手,無法解答智能體相關的疑問。

大模型App中的智能體創作,用意爲何?在知名數字經濟學者、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看來,智能體,即Agent,可以將其視作“智能AI時代的App”,是對傳統App的升級,一種讓人工智能更好融入日常生活的途徑。除了實現智能問答,其主要優勢在於可以自主執行任務,解決複雜問題,比如製作PPT、解決法律問題等。

大模型中的智能體,或可視作功能細分的雛形。目前,各智能體尚不支持創建者自行回答問題,“我們使用AI都是會收到實時答覆,如果由創建用戶來回答的話,現在肯定是做不到的。”不過有觀點認爲,後續不排除部分大模型會支持智能體創建者“自行創作”,在原有大模型基礎上,進行個性化數據訓練、開發等。

由於智能體創作剛開始發展,劉興亮認爲應給予一些時間空間來進行觀望,同時勿忽視對可能存在隱患狀況的監測。“假使有人創建了和我同名的智能體,甚至頭像也用了我的照片,那我肯定是不願意的。後續應該會像互聯網社交平臺一樣,推出一些審覈相關的功能。”與此同時,也應提醒公衆,對於AI智能體等新生事物,好奇之餘要多一分警惕心理,不要對其名稱、頭像、聲音等過於輕信,防範因來路不明的智能體導致的隱私泄露等潛在風險。本報記者 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