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資助蒙古醫師來臺取經、組偏遠地區微笑醫療團
國家復健中心顧問醫師Unka曾來臺接受培訓,除提升醫術,也深刻感受到臺灣醫病關係間的尊重與愛,他希望在蒙古推動身心障礙者牙科門診普及化。記者葉冠妤/攝影
15年來,家扶基金會資助41名蒙古醫師來臺取經。目前每年全額補助1人來臺所需費用、6人交通往返費。除此,家扶也與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市婦幼醫院合作「偏遠地區微笑」醫療服務,讓偏鄉脣齶裂兒童也能擁有就醫權利,同時將技術傳承給外省醫師。今年8月,醫療團達成第100次任務,其中有47梯次是與蒙古家扶中心一起舉辦。
近年蒙古新生兒罹患脣齶裂的比率提升,據蒙古國家統計局研究,相較於2003年1314位新生兒中有1個天生脣齶裂患者,2023年654位新生兒中有1名脣齶裂患者。蒙古婦幼醫院的一羣熱血醫師,自1998年組成義診團,每年遠赴3至4的省份爲脣齶裂患者動手術,並在2010年與蒙古家扶中心展開合作,除共同舉辦偏遠地區義診,家扶每年也補助5名兒童交通費,讓孩子到婦幼醫院複診、動手術,截至今年8月,已經協助約1300多名孩子進行顏面、泌尿或或耳鼻喉科手術,提高兒童受治率。
多次來臺交流的婦幼醫院顏面外科主任Ayanga說,蒙古21個省份,僅10個省份的醫院有顏面外科,就診路迢迢,多數孩子被迫放棄治療,終生飽受困擾。他曾在外省替一名30歲多歲的男子動手術,術後男子的女兒激動地連聲道謝,哭着說爸爸變帥了,讓他印象深刻。Ayanga醫師說,每次動完手術,從孩子臉部看見明顯改善,就是他從醫的最大成就,出團100次,Ayanga醫師就參與了8、90次,至今仍樂此不疲。
在Covid-19爆發期間,國家復健中心臨危受命,收受確診病患,國家復健中心顧問醫師Unka說,當時極缺相關設備,他向幾個NGO單位求助都遭拒,最後是蒙古家扶中心出手,找來聽診器、氧氣桶、消毒室等。這幾年來,家扶除了完備復健中心器材,也協助建置網絡系統,將紙本病歷數位化,還協助9名醫師、護理師到臺灣接受訓練。
也曾來臺接受牙科培訓的Unka醫師說,來臺期間,不只醫術提升,他在最大感受是臺灣醫病關係間的尊重與愛,讓他想把想把這份醫療服務態度帶回蒙古,近年致力推動身心障礙者牙科門診的他,希望能爲蒙古的身心障礙者提供更友善的診療環境。
多次來臺交流的蒙古婦幼醫院顏面外科主任Ayanga說,看到脣齶裂患者接受手術後明顯改善,是他的最大成就。記者葉冠妤/攝影
蒙古婦幼醫院顏面外科主任Ayanga與一羣醫師組成義診團,每年遠赴3到4個外省爲偏遠地區孩童進行脣齶裂手術,今年8月到杭愛省進行服務,也是醫療團第100次出任務。圖/家扶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