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無奈苦笑:就算殺了和珅,我也不改祖制,20年後道光傻眼了

如果雍正能看見乾隆的治國,一定會抽乾隆兩個大耳刮子。

雍正一心一意,整治吏治,嚴抓貪污,減少無謂的支出,在駕鶴西去的時候,給乾隆留下了一個“清廉的政府”,留下了一個“超過6000萬兩白銀的國庫”。

前半生,做得不錯;後半生,問題多多;到最後,留給嘉慶的國庫,幾乎“空空如也”,還有一個爛攤子。

爲什麼會這樣?

兩大問題:貪污非常嚴重,平息各地戰亂,花費甚多。

乾隆能力非凡,處理朝政剛柔並濟,維護邊疆意志堅定,打擊叛亂毫不手軟。

但,唯獨貪污治理上,乾隆真的很差,比起老爹雍正,距離實在是遠。

人都是有弱點的,乾隆也有,大的弱點就是兩處:好大喜功,縱容貪污。

在乾隆一生當中,六下江南,大興土木,花費無數;舉辦壽宴,毫不吝嗇,極盡奢華;全國各地巡幸,常常遊山玩水,奢靡到了極點。

早年間,乾隆也親手抓過貪污。

到了執政中晚期,不知道怎麼了,乾隆開始縱容貪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好像成了他的座右銘。

在乾隆中期以後,官場中的陋習,漸漸增多,而且成爲一個個的潛規則。

一句話總結:乾隆中晚期,如果所有官員被殺頭,一定有冤殺的;隔一個殺一個,會有大批漏網。

乾隆中晚期,看似一片繁榮,但繁榮的背後,存在着一個完整的“貪污鏈”,百姓民不聊生,官員肚子吃得滾圓。

如此,埋下了一個又一個的危機,

當然,最典型的貪污官員,就是和珅了,就那句“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已經說明了一切。

1781年,發生了“甘肅米案”,也叫“甘肅冒賑案”,影響太大。

原本用來賑災的糧食,大部分卻沒有到災民手裡,反倒被各級官吏貪污。

此案除了甘肅,還波及直隸、盛京、江蘇、浙江、雲南等幾個省,牽扯到的官員高達數百人。最後,有113人被處理,追繳贓銀281餘萬兩。

此案被譽爲“清朝第一貪污案”。

這案子,連乾隆都驚歎不止!

在乾隆時期,雖然不是到處都有“甘肅米案”這樣的大案,但貪污案在乾隆中晚期太多了。

正是因爲貪污太多,吏治太腐敗,人民生活太糟糕,所以,乾隆晚年纔有甘肅人蘇四十三率回民起義、臺灣林爽文起義,湖南鳳凰廳的苗民起義等等。

呂思勉說:清朝的衰機,可以說是起於乾隆之世的。高宗性本奢侈,在位時六次南巡,耗費無數。中歲後又任用和珅,貪瀆爲古今所無。官吏都不得不剝民以奉之,上司誅求於下屬,下屬虐取於人民,於是吏治大壞。

清朝由盛轉衰,是從乾隆開始的。乾隆很奢侈,六下江南,花了大量的錢。

中期後,開始重用和珅,貪污是古今罕見。

那時,官員不剝削百姓,就沒有錢孝敬上司;上級向下面索求無度,下級就把手伸向了民衆,於是,“風氣壞了”。

而在十八世紀中期,當乾隆還在悠悠哉哉地當皇帝時,歐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1760年開始,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展開了,蒸汽機的時代開始了。

於是,曾經的手工業漸漸被淘汰,大規模的工業化時代來臨了,而武器的革新也出現了。

歐洲在飛速發展,大清在幹什麼呢?

在乾隆閉關鎖國的政策下,西方蠻夷的先進技術過不來,也得不到推廣。而大清自詡爲天朝大國,哪裡會送出人去西方學習?

他們樂悠悠地讓民衆種好地,過好“一畝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就這樣,西方國家大步快跑進入了工業化社會,大清繼續祖先的那一套,堅持着落後的“農耕社會”。

“代差”就這樣產生了。

可惜的是,從1760年到1799年,乾隆在這三十年裡,彷彿在睡大覺,對於西方文明和先進技術,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當然,在那個閉關鎖國的時代,也很難感受到工業化的來臨。

一句話,清朝在十全老人乾隆的帶領下,完美地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可是,乾隆也沒閒着。

人類能夠成爲食物鏈的頂端,絕對不能忽視的是“文化”的力量,有了文字,有了語言,多了交流,社會纔會蓬勃發展。

因此,任何一個忽視“文化”的國度,必將走向衰落。

中世紀的歐洲,戰亂四起,黑暗處處存在,但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像變了一樣,人們的思想開始得到解放,文學、藝術、科學等快速發展,這就造成了後來的工業時代的來臨。

那麼,乾隆在“文化”方面做了哪些貢獻呢?

哪有貢獻?簡直就是開歷史的倒車,人家大玩“愚民政策”,大興“文字獄”,完全限制了人們思維的想象力,有話不敢說,有文不敢寫。

除了歌唱“大清盛世”,哪敢有半點忤逆?哪裡敢有半點“改革”的思潮?

據統計:從1755年開始,乾隆的“文字獄”行動開始了。到乾隆死去前,各種類型的文字獄案件約有一百一十起,佔據整個清朝文字獄的比例是多少呢?說出來,會嚇死你。

乾隆一朝的文字獄,佔了整個清朝全部文字獄案件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這些文字獄,對當時,以及後來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爲惡劣,而且致命的影響。

文化不復興,思想不放開,扯什麼發展?談什麼進步?

所以,乾隆大興文字獄,迫害不少知識分子,罪過大矣!

那麼,乾隆是大清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嘉慶就沒有一點不是嗎?

當然不是。

是的,大清的衰敗,乾隆是第一責任人,而嘉慶是第二責任人。

那麼,嘉慶到底做了什麼?爲何應爲大清的衰敗承擔第二責任人?

嘉慶整頓內政有限,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吏治腐敗。

嘉慶一上任,就把和珅和他的黨羽們統統進行了法辦,讓大家感覺“有了希望”。

但是,嘉慶既沒有康熙那般的雄才大略,也沒有雍正那般的方法多多,他就是一個既沒有理政才能,而且還缺乏勇敢品格的平庸天子。

這就像,一個病人去治病了,結果碰到一個庸醫,病沒治好,反倒加重了。

嘉慶有機會開關通商,但他拒絕了。

“見識”是個好東西,可惜,嘉慶他沒有。

在他這裡,堅持老祖宗的制度就是好的,不要輕易改變。因此,當英國提出要通商的時候,嘉慶拒絕了,繼續“閉關鎖國”。

如果,嘉慶一上任,放棄“閉關鎖國”,全面擁抱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熱潮,也許還不算晚。但是,嘉慶堅持了“原則”,放棄學習“西方蠻夷”。

有些事情錯過了,子孫就遭殃了。

問題是,嘉慶如果能想得那麼遠,大清就“中興”了。

嘉慶中止了“文字獄”,但他選擇了中庸。

嘉慶上任之後,覺得自己的老子乾隆搞“文字獄”不對,所以,終止了文字獄,這是好事。

問題是,嘉慶也就僅僅這一點魄力,再也沒有其他勇敢的行動了。

嘉慶一朝,除了前期抓吏治腐敗,除了“滅火”,努力平息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等等,剩下的時間就是堅持“中庸”了。

他提倡“重視封建禮教”,提倡“以仁孝治天下”,一句話,他要“以德治國”。

恭喜嘉慶,在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勤奮工作”、堅持“注重封建禮教”的情況下,獲得了一羣“夫子”們的認可,在死後獲得了“清仁宗” 的高評價“廟號”。

但是,暗流涌洶,大清開始一點點潰爛,八旗的生計問題,河道漕運的問題,鴉片進入的問題,一個個開始加劇,而嘉慶竟然不能解決。

也許,我們對嘉慶的要求有點高了。但是,眼睜睜看着大清在滑落,他卻採取不了有效的措施,真的是罪過啊!

一個王子,當了皇帝后,不能帶領國家扭轉頹勢,而是堅持中庸的領導,發揮平庸的決策,看着國家一點點衰落,難道不該承擔重要責任?

或許,大清的衰落趨勢難以控制,但嘉慶的無所作爲,讓大清得不到一點點的機會。

到道光皇帝上臺後,想要一番作爲,想要收拾鴉片,結果,在20年後的1840年發生了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是“試金石”,一戰就讓世界看清楚了大清的實力:外強中乾!就是一頭有點肥的綿羊而已!

所以,就有了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有了後來的中法戰爭,有了後來的甲午戰爭,有了後來的八國聯軍進北京。

一次次戰爭的傷痛,讓國人義憤填膺,但無濟於事,腐敗的朝廷,大廈將傾的大清,四處漏着風,除了倒下,還能有別的歸宿嗎?

乾隆和嘉慶,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慈禧等人又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處處打敗仗,賠錢、割地,再賠錢、再割地,一次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