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寧疑捲邪教…心理師分析「諮商vs.邪教」5大不同點:一個提升內在力量、一個讓人形成依賴

家寧開創個人新頻道「秘月期POPOO」。圖/擷自YouTube/秘月期POPOO

不只一次,郵局人員在看到「四季心心理諮商所」之後,好奇地問:有很多人找你喔?跟你說話很貴喔?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甚至吆喝大批同事過來看看我這個「心理師」,就好像我有着什麼魔法似的。但我總是尷尬地笑着,心裡只想要趕快離開。

今天,到郵局領掛號信,類似場景再次出現。不過,這次問句變成:你們跟最近新聞報的@@有什麼不一樣啊?身後的排隊長龍,讓我不想多討論關於宗教的敏感議題,所以就笑笑地迴應:我開Toyota,他開@斯@斯。

我隱約聽到背後的笑聲。一轉身,發現大家都用着好奇的眼光看我,我只好用笑容一一地迴應大家。

回諮商所的路上,腦中再次浮現排隊人們的神情,我想一般民衆應該也會有類似的困惑吧?

心理諮商與邪教都有着「撫慰人心」的功用,然而在兩者的專業度與目的性上面卻存在着根本差異。我認爲,瞭解這些差異,能幫助大家更明智地選擇自我照顧的方式,並在過程中保護自己。以下提供五個面向,讓大家作爲分辨的依據:

一、協助與陪伴vs.拯救和依賴

心理師會以專業方式理解你的觀點,發掘內在資源,陪伴你度過困難,並鼓勵你找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諮商的重點是幫助當事人增強自我力量,而非依賴外在力量。

相較之下,邪教提供一種「庇護所」的角色,透過強調神秘或超自然的力量,讓人感到被保護,但也可能形成依賴。例如,有些「救世主」自稱可拯救衆生,讓人對其出現信任感,並投入許多心力,從而無法自主地應對生活。

二、生活一部分vs.生活的全部

諮商只會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通常每週或隔週一次,並在固定的時間、地點進行。透過這些有限的時間投入,當事人可以漸進地將在諮商中獲得的洞見應用到真實生活,並實際地改善生活。

在某些邪教中,則會透過要求隨時隨地的「奉獻」理念,滲透到參與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人無時無刻都懷抱着教義。例如,有些團體會要求參與者隨時保持特定信念或反思,甚至強調需要持續的「供養」,逐步侵佔了參與者的生活空間。

三、明確結構vs.製造依賴

諮商具有固定的框架,包括收費標準、治療方案和時間安排,能讓人感到專業且可預測。有些理論取向(如認知行爲療法)甚至會設定具體的處遇計劃,使來訪者清楚知道接下來的步驟。

邪教多半較缺乏對於幫助的清晰界定,甚至主張隨時能夠提供「支持」跟「引導」,但需要參與者的「奉獻」和「投入」。在某些情況下,這類模糊的安排可能帶來長期依賴,讓人難以離開或保持適當的距離,尤其是在某些缺乏穩定心理狀態的參與者身上更爲明顯。

四、專業資格vs.模糊標準

心理師需具備碩士學歷、國家考試資格並持有證照,且持續接受專業訓練。這樣的制度確保了心理師的知識水準及品質控制。

在邪教裡,不需任何驗證,有些接收到神諭,有些是自我修練,缺乏一致的教育訓練和成效標準。而過程中的活動,可能包括各種靈脩課程、能量療法等,缺乏客觀的品質評估。

五、權益受保障vs.要承擔風險

心理師由衛生局和心理師公會所監督管理,提供一定的保障。若出現問題,當事人可以申訴並得到第三方處理,例如民衆對於心理師的行爲有疑慮時,都可向地方公會或當地衛生局反映。

而邪教則大多打着「信仰自由」的旗幟,即使出現問題,訴諸法律時也常以參與者「自願參加」而無法獲得公平的對待。

我沒有資格說誰是邪教,但我知道需要心理支持的人們絕對不會從邪教獲得幫助。

透過諮商,你將成爲自己的神,幫助自己發現內在的力量和潛能,而邪教則是讓你以爲的神帶走你的一切,讓你依賴他人而失去自我。諮商教你如何駕馭人生,邪教卻可能讓你毀了一生。

選擇正確的心理支持方式,就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讓未來充滿希望和自由!雖然從表面上看來,兩者都算是撫慰人心的工作,但實質上卻有着根本上的差異。所以,最後我只能開Toyota,他們卻都開著名車。

(本文經《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授權,原文出處「諮商跟邪教,五點不一樣!」,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