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近 自動駕駛產業駛入“快車道”

從引發資本市場熱議的“蘿蔔快跑”,到深圳醞釀推出的自動駕駛公交車,再到各家智能汽車主機廠的重金投入……自動駕駛在解放司機雙手的同時,也爲產業鏈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在A股,多家產業鏈龍頭公司日前紛紛披露自動駕駛領域的相關研發進展和應用落地情況。業內人士認爲,雖然自動駕駛在技術創新、安全可靠及商業化落地方面仍有諸多挑戰,但其發展越來越快已是不爭的事實。

應用場景逐漸豐富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深圳正在加快推進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應用,首條自動駕駛公交車線路有望於近期開通。目前,深圳巴士集團已取得深圳市智能網聯汽車載人示範應用資質,計劃於2024年內在前海推廣20輛自動駕駛公交車。

深圳巴士集團稱,自動駕駛公交車運營場景將涵蓋地鐵站、商圈、居民住宅區、中央商務區、產業園區、文旅景區等,致力打造一線城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的自動駕駛公交車隊。

記者瞭解到,深圳巴士集團的首條自動駕駛公交線路採用全新六米九座新能源自動駕駛小巴,車輛搭載了高清車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可360度精準感知周圍的車輛、行人、非機動車及路況變化,並搭載國內領先的自動駕駛系統,實現像“老司機”一樣的快速判斷決策,合理掌控“方向盤”,使車輛在預定的路線上安全行駛。

在車內配置方面,自動駕駛小巴配有智能交互展示屏,可實時顯示車輛傳感器感知到的周邊交通參與者以及車輛自動駕駛狀態信息、車輛規劃行駛線路,給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適、智能的出行體驗。車輛行駛過程中,除可精準實現車道線識別、紅綠燈信號識別、超車變道外,還可安全高效地處理各類高難度的城市複雜駕駛場景。如在無紅綠燈的路口進行無保護左轉安全通行、人車混行的紅綠燈路口通行、識別避讓佔道車輛及施工區域、禮讓行人、精準進站停靠等。

在技術線路方面,此次推出的小巴兼具“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技術路線,整車在技術上具備完善的自動駕駛功能。此外,該車根據《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要求配備“一車一班一安全員”,具有人工模式和相應應急接管措施,在特定場景下車輛的所有駕駛操作都無需人員介入。

除了出行領域,自動駕駛技術也已經在物流配送領域落地。在深圳部分路段,美團無人配送車和順豐無人接駁車也已開始運營。以深圳坪山區爲例,該區已累計開通近40條無人配送車示範線路,已有46輛無人配送車獲批上路,開展城市配送服務。在龍華區,該區自動配送車公開道路測試試點也已啓動,市民有望用上自動配送車提供的30分鐘生鮮食雜送達服務。

帶動產業鏈相關公司發展

所謂自動駕駛,即讓汽車自己擁有環境感知、路徑規劃並自主實現車輛控制的技術,也就是用電子技術控制汽車進行的仿人駕駛或是自動駕駛。目前,國內自動駕駛產業鏈日趨完備,從L2輔助駕駛到L4自動駕駛、從乘用車到物流車均有覆蓋,入局玩家亦橫跨初創企業、互聯網巨頭、傳統車企等多個領域。

從產業鏈應用終端來看,百度旗下的蘿蔔快跑日前在武漢大規模投放自動駕駛汽車,引發行業內外高度關注,並直接帶動多家上市公司股價走高。同時,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特斯拉2024年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中透露,公司無人駕駛出租車產品將在10月中旬召開正式發佈會,FSD(全自動駕駛系統)也很可能在年內獲得進入中國的許可。

在A股上市公司中,自動駕駛產業鏈相關公司也紛紛披露最新的研發進展和產業化落地情況。

賽力斯日前公告,在與相關方前期工作進展的基礎上,公司啓動對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的投資,支持引望成爲世界一流的汽車智能駕駛系統及部件產業領導者,併成爲服務汽車產業的開放平臺。

福田汽車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目前,公司的歐輝客車L4級自動駕駛車輛已經完成實際道路測試,馬上進入載人運行測試階段。

巖山科技表示,公司已對自動駕駛科技公司Nullmax實現控制,而Nullmax自主研發了涵蓋感知、規劃、控制在內的上層應用Max Stack以及自動駕駛中間件Max OS,可爲車輛提供貫穿車端、雲端的全棧軟件算法應用,提供覆蓋至L4級別的智能駕駛功能,並打造了平臺化的BEV-AI技術架構,支持所有技術的平臺化應用,大幅提升量產效率和產品性能。

科大國創稱,公司研發的國創星雲大模型(機器人編程)已應用在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產品研發中,有效提高了車輛感知計算的精度和可靠性。國創星雲大模型(運營商)還在運營商的客戶服務、業務運營、系統運維、工單分析等場景落地應用。

千方科技相關負責人在業績交流會上稱,公司在支撐亦莊等地自動駕駛示範政策性測試工作的基礎上,大力拓展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產品研發測試和認證檢測業務,與戴姆勒、理想、長城、小米等企業開展了深入合作。同時,公司結合業務戰略,根植京津冀和大灣區新的業務根據地,進一步開展智能網聯業務,催生更多訂單落地,有力拓展自身市場化服務能力。

機遇與挑戰並存

從理想照進現實,自動駕駛如今已經不再是停留在實驗室和文學作品中的“黑科技”,而是一個具有巨大市場規模的新興產業。

來自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搭載輔助自動駕駛系統的智能網聯乘用車市場滲透率爲34.9%,而2023年上半年,這一市場滲透率已提升至42.4%。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該滲透率將進一步增至48.7%,2024年我國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將達3832億元。

國金證券預測,2030年自動駕駛汽車會佔據整體出行里程的40%以上。目前,L2到L3級別的自動駕駛逐漸成爲新車型的標配,產生大量新增需求;L4到L5的完全自動駕駛也在逐漸成熟中,一旦商業化將影響產業的未來。

光大證券研報指出,智能電車涉及上游的電池、電子通信與軟件,中游的整車製造,以及下游生態。預計汽車行業下階段發展重心將緊密圍繞“綠色+智能”兩大核心主題。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儘管各方看好自動駕駛的市場前景,但自動駕駛在技術、安全及商業化方面仍面臨諸多待解挑戰。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與軌道交通研究中心智能交通室副主任吳忠宜表示,自動駕駛的發展還面臨着一些挑戰,其中一個突出的難點在於產業和行業的定位存在差異。“從交通來講,我們的主要職責是運輸,第一是講紅線,就是安全。”吳忠宜說,現在產業發展速度較快,急需大規模量產,這與交通部門的監管存在定位上的差異,因此做好不同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是自動駕駛規模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如祺出行融資總監林滿山表示,自動駕駛出行商業化發展正從多點開花的1.0階段邁向規模化發展的2.0階段,商業化試點條件基本達成。但與此同時,現階段自動駕駛出行商業化面臨監管、技術、成本、服務、市場接受度等五大挑戰,行業需要在設計運營區域(ODD)、安全性、經濟性之間實現持續平衡。( 中國證券報記者 齊金釗)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