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電影《醬狗》與Identity的時代宿命

簡秀枝》電影《醬狗》與Identity的時代宿命。(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Identity,一直是臺灣人揮之不去的困境,沒想到,僑胞的情況更嚴重。9月14日受邀觀賞《醬狗》電影,更有如當頭棒喝,原來血緣記憶與身份認同,這麼迂迴波折,刻骨銘心。

鬼島臺灣vs.地獄朝鮮,哈哈,一針見血,爲《醬狗》電影定調,臺韓混血導演張智瑋,果然抓到神髓。

爲什麼取名《醬狗》?根據張智瑋導演的解釋,「醬狗」的韓文意思是「掌櫃」,但逐漸被作歧視華人的用語。主角李光龍雖然在首爾土生土長、講流利韓語,但仍常遭取笑是「醬狗」,電影內容正是根據張智瑋個人深刻經歷,綜合僑界遭遇,改編而成。

「醬」,也有炸醬麪的意思。過去韓國對於外資的限制政策,韓國華僑只能在中式餐廳賣炸醬麪,「醬狗」的歧視用語由此而生,因此片中出現的炸醬麪場景非常有代表意義。

飲食也承載強烈文化意涵,吃飯不只是吃飯,而是強化情感連結,『人如其食』正是其道理所在。片中,李光龍的晚餐,同時出現了中國、臺灣、韓國的食物,正是他特殊家庭背景的寫照。

張智瑋的母親是韓國人,父親是臺灣雲林人,他在實施種族隔離制度時期的南非長大,所以,在他的成長記憶中,就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局外人,不管是在他的成長地南非,或父親家鄉的臺灣,抑或母親孃家所在的韓國,也因此讓他對身分認同問題,格外感興趣,也對生長過程中的歧視排擠,倍爲敏感。

若干年前,曾陪一對企業家去他們投資的廣西樂滿地,這對企業家在臺海兩岸投資很大,經營有成,但他在行程中,還是有感而發:「在臺灣,人家稱我是外省人,去了大陸,我又被叫做臺商,兩岸都把我當作局外人!」顯然,他透過再多的努力,彷彿都改變不了浮萍命運,無根之嘆,溢於言表。

《醬狗》這部電影,則拉回近一、兩百年的大時代,顛沛流離與移民血淚,更添無奈與滄桑。

原來,片中男主角李光龍,祖籍在中國山東。戰事連連,討生活不易,於是他的祖父,決定舉家遷徙,跨越國界,落腳韓國漢城,靠勞動換取溫飽。

許多移民老鄉賣起麪食等小生意爲生。由於勤奮,不少僑胞發展得不錯,逐漸威脅到當地人,因此引發後來有如野火燎原般的「仇華、排華」浪潮。

移民者本來就沒有安全感,他們秉持前人胼手胝足腳步之外,爲了不忘本,還緊抓中華傳統文化。對他們來說,那是歷史血脈的源頭,於是,在家說中文,讓子女進僑校,甚至把孩子送回華文地留學,希望薪火傳承,永不停歇。

對大多數在韓國的華僑來說,到臺灣留學正是首選,雖然他們根本沒來過臺灣。

反觀國民政府自1949年撤退到臺灣後,扛着中華民族大旗,念茲在茲的是復興中華文化,在海外則廣爲華僑設立漢語學校,弘掦中華文化,華僑子女也魚貫進入首選的臺灣留學,他們使用不設籍的中華民國護照。而這些留學過的華僑,因爲熟悉兩地語言文化,不少人進入臺韓外交使節館工作。

李光龍的父親,就是在韓國出生,到臺灣留學,和韓國籍的母親結婚,然後在臺灣駐漢城(首爾)的外館工作,他們都有一本不設籍的中華民國護照。

身爲華僑第三代的李光龍,從他的漢名,就看得出是「龍的傳人」,同時要「光宗耀祖」。他一開始,被送到華僑學校唸書,鞏固中文基礎,強化中文程度,高中以後,才進入韓校就讀。

以李光龍的生活爲例,他在家裡和媽媽說韓文,但和來臺留學過的爸爸說中文,嚴肅的爸爸,耳提面命,叮嚀他不能忘記華人根本。李光龍學習成績不差,上了高中,回到韓校就讀,卻經常被暴力相向,只因爲他具備華僑身分。

根據他父親的說法,希望他不要躲在舒適圈的僑校,處處被保護(障),回到正常韓國人競爭環境,適應韓文學校的三教九流。

然而災難層出不窮,李光龍父子其實都是在韓國出生,是合法韓國人,但因爲他沒有放棄華僑身分,會說華語,被韓文學校同學當做眼中盯,數度被霸凌,甚至被套黑頭套毒打,當他興高采烈申請美國公費交換學生出國深造機會,課業成績一向出色的李光龍,最後竟卡在「無設籍的中華民國護照」,對方不承認這本護照。

李光龍深受打擊,也陷在自我身份認同的深淵裡。他不斷反問父母,明明是韓國人,爲什麼要背華人的緊箍咒,讓他處處被霸凌、被攻擊、被取消公費赴美深造機會。

片中李光龍常穿寫着「幹」字黒上衣,「幹」是中文髒話,但也是隱喻,可以代表「就做吧」,或者引申爲「樹幹」的強壯根基。

因爲華僑,看起來是中國人,但他們不是中國人;有臺灣的護照,但他們不是臺灣人;雖然在韓國出生,但他們不是韓國人,多少想借由大大的「幹」字抒發情緒,也讓觀衆感受到華僑對於自身文化衝突的困惑。

直到李光龍父親病逝,他從父親的遺物中,解讀出父親的良苦用心,他父親透過承先啓後作爲核心價值。 「孩子,不能忘本啊!」父親的遺音,時時盤旋在他耳畔,久久不去。於是,他揹着父親骨灰,來臺尋根。

在進入機場大門,有幕倍讓人感動,機場人員指揮說,韓國人走這邊,中華民國籍走那邊。銀幕停在李光龍陷入沈思的特寫鏡頭。當然,片刻的掙扎之後,李光龍以中華民國的綠色護照,走本國人通道,循序完成手續入關。

他在臺灣的土地上,遵循父親生前提過的點滴印象,踩回父親在臺灣的足跡,找到父親曾說過的望鄉燈塔。「想家時坐在海邊,望着燈塔遠方的大海,就可以看到遙遠的家鄉」。

鏡頭最後靜止在富貴角海邊,尋根溯源的李光龍,望着汪洋大海靜坐,身旁彷彿也坐着已經離世的父親。畫面上父子倆很有默契地並肩坐着,安靜地望海思忖,遙望那水天一色的蒼茫海域,也回望那淚痕斑斑的沈重移民歷史。

家在那裡?根又在那裡?李光龍繼續思索。這部電影,預計於本(9)月24日公開上映,值得大家一起爲「Identity」,共掬一把同情淚!

作者爲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醬狗》YouTube預告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