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11年選聘9780名科技人才到企業任職“解題”

推進蘇鹽集團鹽穴壓縮空氣儲能示範項目建設、壓縮空氣儲能裝備製造項目落戶南京、氫—光—儲源荷協同低碳智慧能源系統項目建設……7月下旬,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張華良博士向江蘇省科技廳遞交“科技副總期滿考覈表”。這份“成績單”,涵蓋了他在江蘇擔任科技副總兩年多來的多項工作內容。

選聘科技副總,是江蘇在全國首創的引導企業柔性引進科研人才的機制。自2013年起,省科技廳聯合省委人才辦啓動這項工作,已分11批次從全國492家高校院所選聘了9780名科技人才,到8140家江蘇企業兼任技術副總、副總工程師等。經過11年探索實踐,蹚出了政產學研合作共贏新路徑,推進了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有力支撐企業創新能力提升。8月23日,2024年江蘇省科技副總選派工作啓動。

與企業協力創新共成長

江蘇11年選聘近萬名科技副總,其中既有高校二級學院院長、系主任,也有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中心負責人、學科帶頭人,更包括許許多多青年骨幹教師。他們深入一線,爲企業“排憂解難”,推動企業技術、管理創新。

“科技副總的發光點,是解決企業難以聚焦科技瓶頸、聚集科技資源的問題,從而快速又高效地助力企業創新。”張華良說,企業靠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難調動高端科技人才資源,科技副總“在其位、謀其職”,深入企業一線全面瞭解需求,通過“科技朋友圈”和“專家庫”尋找對口專家,“很多技術問題涉及交叉學科,需要彙集多方技術力量,我也圍繞具體難點和堵點,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的老師以及一些科研機構的專家。”這兩年裡,他推動蘇鹽集團及所屬單位與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和南京未來能源系統研究院開展多層次合作,組織能源領域專家赴項目現場考察交流,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兼任科技副總,我就是企業的一分子,除了參與技術研發,也可以參與企業發展規劃,見證企業的成長。”2020年起,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王永光在蘇州江錦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擔任科技副總,開展電誘導氮化鎵超精密拋光技術及裝備研發等工作。任期中,他幫助企業開發除塵金屬拋光機,突破關鍵技術瓶頸,解決精密拋光中金屬粉塵爆炸問題,實現超精密拋光的全自動化設計,並以此項目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在科技副總助力下,這家專注於柔性化智能化裝配及檢測領域的民營企業逐級邁上新臺階,目前已申請專利202件,登記軟件著作權22項,2022年入圍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3年入選蘇州市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對科技創新和技術人員的需求不斷增加。校企聯手對企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期待未來在合作中持續創新、實現雙贏。”江錦科技總經理黃冬梅表示。

“以市場化機制選聘、以政府立項形式支持”,選聘科技副總機制通過引進科技人才,推動政產學研合作,增強了企業創新活力,爲地方經濟注入新鮮血液。記者從省科技廳瞭解到,目前科技副總已與我省企業實施合作項目8000多項,解決企業技術難題5萬多個,協助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或載體平臺5000多個,培訓企業員工15萬多人次,帶動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000多億元。

“反哺”高校科研和人才培養

科技副總成爲校企合作的高效“黏合劑”,在加速企業創新的同時,也反哺着高校院所的科研探索和人才培養。張華良告訴記者,經與企業深入交流,他領會了企業構建“鹽+儲能”產業發展格局的戰略意義,發現在鹽產業鏈上開展能源系統節能降碳技術攻關將大有作爲。

去年11月,江蘇科技大學王明祿老師成爲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副總,之後他很快發現這一身份的雙重優勢。“在船用錨鏈領域,亞星錨鏈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非常知名,其業務與江蘇科技大學優勢學科十分契合。在幫助企業解決相關技術問題時,我也會通過項目實踐,鍛鍊研究生的自主科研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兼任科技副總不僅能爲企業排憂解難,也讓高校教師更深入地瞭解行業需求,爲科研提供持續攻關方向。”王永光深有感觸地說,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熱潮涌動的當下,高校年輕教師也希望積極主動地融入創新過程,而不是閉門造車做研究。“我們希望能面向市場、面向國家需求,開展有實用價值的科研,協助企業推出自主研發的技術和產品。”

許多科技副總將這段經歷視作校企合作的良好開端,在任期結束後,依然和相關企業保持着密切聯繫。比如,王永光和江錦科技的故事仍在繼續:2023年,江錦科技獲批江蘇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單位;今年1月,蘇州大學—江錦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製造及新能源裝備研究院正式成立,雙方進一步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攻克智能製造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江南大學的王靖博士,任期內推動江蘇知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江南大學—知原藥業”聯合實驗室、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等研發平臺,幫助企業引進和培養了一批人才。

賦予產學研合作更深內涵

經過11年探索實踐,科技副總的“功能”不斷延展、強化,賦予產學研合作更深的內涵。

一些科技副總幫助企業建章立制、完善研發體系,推動企業創新由“碎片化”向“體系化”轉變。如蘇州大學王曉南教授與常熟煤機開啓合作,協助企業完成“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科研創新工作例會條例》《科研創新激勵制度》等的制訂及推動落地,賦能企業創新。

一些科技副總將科技人才與企業之間的項目合作,向資源集聚、平臺建設等方面拓展。如揚州斯帕克實業有限公司通過聘任東南大學蔡建國教授擔任科技副總,與東南大學建立了聯合研發中心,並引進香港大學創新資源,成功獲批江蘇省國際科技合作/港澳臺科技合作計劃項目。

一些科技副總紮根地方,將校企合作向校地合作拓展。南京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閆國棟,曾是常熟市古裡鎮的科技副鎮長,任期滿後與當地“再續前緣”,於2023年兼任蘇州佳順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科技副總。幾年間,他成功鏈接起常熟市與南京工程學院之間的產學研合作,當地則成立了南京工程學院的技術轉移中心,點面結合導入創新資源,共同探索建立“政府—高校院所—企業”三螺旋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

目前,2024年科技副總選派工作已正式啓動。記者瞭解到,在上半年開展的優化提升科技副總工作調研中,部分企業和地方科技部門反映,科技副總選聘的高端人才數量佔比、省外高校院所佔比以及高校院所層次均有待提升,希望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副總項目的支持,使其集聚全國範圍內更高端的人才,更有力地支撐企業創新。

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明確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引導政府、高校、人才、企業同向發力,每年選聘一批科技副總,充分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促進企業和科技人才精準匹配、有效對接,推動企業與科技副總自由選擇、自主合作、雙向賦能。(蔡姝雯 張宣 楊易臻)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