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質量發展曲線不斷上揚

在生產電動摩托車的“5G智能積木工廠”,AGV小車自動抓取零部件後快速搬運;在AI智能動力電池工廠,物料“搭乘”磁懸浮物流線快速到達加工位置;無人機成了空中“救護車”,快速精準運送血漿等急救物資……這是連日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團,在江蘇看到的場景。

以“質”爲核,向“新”出發。近年來,江蘇大力推進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佈局建設。截至2023年,江蘇省信息化、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9年居全國第一。

“通過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來提升質量。”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長陳英武說。在調研中,他發現“在江蘇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行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都十分重視‘質’‘效’”。陳英武總結說,在江蘇能看到科學家的創新力、企業家的創造力、政府的服務力形成一股合力推動產業的發展。

不是爲智能而智能 “質”和“效”纔是目標

在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重型”)起重機轉檯智能生產車間,10臺機器人正揮舞着靈活的“雙手”精準完成焊接。

“這是全球起重機行業首條大型結構件智能化生產線,能夠兼容多道工序、生產26種產品。”徐工重型智能製造研究所所長呂金波介紹,該生產線包含智能化焊接、檢測校型、機加工等,“原來這條生產線至少需要36名焊工”。

智能化生產線是徐工集團推進“智改數轉網聯”的結果。“過去靠經驗調試,如今依靠大數據有了一套控制產品質量的標準,效率提升了4倍。”徐工重型信息化總監李忠福形容,“通過大數據讓‘啞設備’開頭說話,就像是去醫院體檢,每一項指標都有合格的參數範圍。”

數字化轉型平臺不僅服務於生產,更要服務客戶。在徐工5G智能平臺上,能看到出售的每臺起重機的位置、機械狀況、當前工況、工作日誌等信息,如果設備出現故障,總部技術人員通過系統能就近派出維修人員,快速處置故障,做到10分鐘響應、4小時到位、24小時完工。

在江蘇先聲藥業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產車間,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觀看了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創新藥先必新“新鮮出爐”的全過程。

稱量和配料環節,原料精確稱量,根據工藝要求投入全自動配料系統,隨後由模塊化程序控制配料、充氮、過濾全過程,生產的過程也是儀器自動檢測的過程;在洗瓶和烘瓶環節,產品的內包裝採用全球最高品質的中硼硅玻璃管,經過一系列吹洗工藝,之後自動傳送至隧道式滅菌乾燥機……

智能化生產的樣態呈現在江蘇各個產業中,傳統的鋼鐵企業同樣是智能製造的排頭兵。

走進東方潤安集團有限公司的鍊鋼廠,一股熱浪撲面而來。從參觀通道向下望去,火紅的鋼水翻騰着,機器人揮舞着“手臂”對燒紅的鋼鐵噴水降溫,乾淨利索地完成抓取、運送、噴塗等工作流程,控制面板上實時顯示着生產運行數據,車間內看不到幾個工人。

但是,智能化不是唯一的目的。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雪峰說,公司不是爲了智能而智能,是爲了質量和效率,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統一。他開玩笑說,“想讓機器生產個不合格產品很難。”

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一定要以質量、效率、成本爲目標,李忠福同樣認爲,“我們智能工廠不一定是全無人化的,也不是自動化的程度越高越好。”他說,要圍繞研發設計的可靠性、生產製造的一致性、客戶服務的高效率,最終達成智能化的產品。

在創新中不斷突破“天花板”

在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工廠,高速疊片機正以超高效率生產極片。該公司執行副總裁王志坤介紹,對於大電芯,疊片工藝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工藝控制均比卷繞型更有優勢。蜂巢能源自主研發第三代高速疊片工藝,相比傳統疊片技術,單片效率提升超200%,設備佔地面積減少45%,一分鐘可以生產24支短刀電池。

疊得快的同時,還得疊得準。“隔膜的厚度比頭髮絲還薄,而且柔軟度也很高,又軟又薄的隔膜疊入電池內部之後,不能有任何褶皺和異物,更不能有一絲的損傷,所以需要非常精準。”王志坤說,飛疊生產線佈滿了視覺監測設備,確保每一片極片表面光滑無摺痕,極片堆疊整齊無錯位,“想要生產殘次品都生產不了”。

目前蜂巢能源已在全球申請專利超過7000項,其自主研發的無鈷正極材料技術、超高速疊片工藝技術、“蜂雲平臺”監控系統、短刀電池等核心技術水平處於行業前列。寶馬、理想、東風等汽車企業都是蜂巢能源的簽約夥伴。

“全國首臺、世界首個、國內首套”是南瑞繼保展廳裡出現的高頻字眼。這家企業的繼電保護、電網安全穩定控制、高壓交直流輸電控制保護等技術打破了國外公司的長期技術和產品壟斷,助力提升我國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在三峽工程、“西電東送”等重點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產品已進入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的青年攻關團隊在20多年的時間裡,始終專注這一領域的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首創和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何雪峰介紹,南瑞繼保牽頭承擔國家級科技項目17個,獲發明專利授權3609項,主導制定國際標準28項。

一條不斷上揚的發展曲線,是先聲藥業持續創新的生動註釋。先聲藥業副總裁史瑞文介紹,這家成立於1995年的公司,從仿製藥到仿創結合再到創新驅動,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從2019年的14.2%升至2023年的29.7%,創新藥收入佔比從32.9%提升至72%。

政府託舉融入全球產業鏈

不只着眼於國內,江蘇企業在全球化競逐中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常州建有“5G智能積木工廠”的浩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短短几年時間裡自主研發擁有了200多項專利,生產的電動摩托車銷往海外100多個國家。2023年,整車出口拿下非洲市場10億美元大訂單。

20年前,中國光伏產業是典型的“三頭在外”,原材料、技術、市場都嚴重依賴海外市場,受制於人;15年前,中國光伏產業遭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10年前,貿易摩擦、高額關稅讓中國光伏企業處境艱難,出口受阻。面對這些困難,中國光伏產業不僅沒有被打倒,反而逆襲翻身,走到全球領先位置。

1997年創立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自2011年起,天合光能晶硅電池效率及組件功率輸出已26次打破世界紀錄,天合光能主導參與行業標準220項,累計授權專利超2000件。截至今年3月底,天合光能光伏組件全球累計出貨量超205GW,這相當於9個三峽水電站的裝機量,減排量約等於種了151億棵樹。

作爲一家獨立電池片廠商,淮安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健覺得能在這麼“卷”的光伏行業中存活下來,是因爲企業堅持自主創新,高效電池量產後的光電轉化效率每提高0.1%,公司都會投入上千萬元的研發成本,“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N型電池片出貨量全球第一,2023年投產以來已經申請93項技術專利。”

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淮安捷泰從開工建廠到投產出片,跑出了“淮安速度”。 淮安漣水縣開發區幫扶專班工作人員王秀夫把每一個時間節點都記得格外清楚:21天正式簽約、51天開工建設、151天首線出產,2023年4月,一座智能化的現代化工廠迅速地拔地而起。

“從空港很空到空港不空。”王秀夫說,爲了給企業做配套,讓企業能夠持續性發展,“我們把太陽能電池片拆開研究都需要哪些部件”,引入光伏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