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田深處(遇見)
崔紅玲
初秋的姜田鬱鬱蔥蔥,微風拂過,似是碧綠的湖面搖起了波浪,搖成了一幅起伏的水墨畫。幾隻叫不出名字的鳥雀盤旋在姜田上方,水墨畫瞬時又多了幾分靈動。站在姜田深處,聽姜葉摩挲的聲音,又感覺每棵姜苗都亮開了嗓子,喊來了風,喊來了鳥兒,喊來了勤勞的姜農……
10年前的這個時節,我也曾來過這個村莊,那時的姜田還是這兒一小塊、那兒一小塊,中間被玉米、蔬菜等田地分隔開,零散地分佈着,遠沒如今接連成片後這般壯觀。
每一塊姜田裡都有農民在勞作。附近,幾位頭戴草帽、身着汗衫的姜農,正手扶農機在姜田中穿行,所過之處,新土翻向兩側的姜苗根部,開成一道土溝。他們的汗衫上印着“生薑種植基地”的字樣,走得再近些,發現還印着一行字:“擼起袖子加油幹,土裡刨出金疙瘩”。
趁着姜農們休息,我和他們聊了起來。一位瘦高姜農指着姜田笑呵呵地說:“人勤地不懶,只要伺候好它們,一畝地能刨出萬把斤生薑哩。按低價一斤8元錢算,一畝也有8萬多元,可不是能刨出‘金疙瘩’嗎?”我腦海中一下浮現出去年霜降時節我路過這邊時,看到姜農們收姜的場景——男女老幼齊下田,喜笑顏開忙收穫,有的拔姜塊、有的剝泥土、有的砍姜秸……最後處理好裝入藤條筐的姜,也都是一疙瘩一疙瘩的,不由笑道:“還蠻形象的!”
一位壯實姜農也加入對話:“人家老吳就靠刨這‘金疙瘩’,蓋起了小樓,開上了好車。你看他那喜滋滋的樣子!”聽了這話,瘦高姜農也亮起了壯實姜農的家底:“你老張也沒差啊,這幾年兩個孩子都在城裡買了房,還每年都搞全家遊,又是下江南,又是上東北,聽說今年準備去趟雲南?”
說笑間,我得知瘦高姜農姓吳,壯實些的姓張。他們所在的河南博愛縣下期城村,是遠近聞名的生薑種植村,周邊的幾個村子也有大片的生薑種植區。說起生薑,老張侃侃而談:“俺們這兒祖祖輩輩都種姜,鼻尖湊近泥土都能聞到姜味兒。這一帶古時候叫懷慶府,所以這兒的姜也叫懷姜。懷姜好啊,絲兒細、色兒黃、味辣鮮香、耐煮不爛,古時還作爲貢品哩。”
正說着,老張的兒子從姜田深處走了過來。老吳向我介紹:“別看小張年輕,種姜可是一把好手,比我們這些種了大半輩子的都強!”我不由多打量了小張兩眼:小夥子三十出頭,穿着一身運動服,戴着寬檐遮陽帽,五官精神,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精幹、踏實。
“很多年輕人都不願和土坷垃打交道,南下北上地去打工,你咋沒去?”我笑着問他。
“人各有志吧。我就想把家鄉的懷姜種好、種出名堂!”小張撓撓頭,有些靦腆地回道。
小張告訴我,他爺爺那輩,田裡種的姜也就畝把,到他父親那裡發展到近4畝。那時種姜不成規模,管理全靠人工,加上姜價低,可以說力氣沒少使,也賺不了多少。他接手後,一咬牙,貸款承包了20畝地,添置了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噴灌機、開溝機等,搞起現代化種植。如今,貸款早已還清,姜田也發展到了70多畝,來年還準備再擴上幾十畝。這幾年政策好,當地的產業配套也越來越完善。姜出土後直接就能被加工企業拉走,搖身變成懷薑糖膏、懷薑茶、懷姜醬等產品。村裡的年輕人思想活泛,又是開淘寶店,又是搞直播帶貨,懷姜名氣越來越大,姜農的收入也水漲船高。
“只要肯下功夫,姜田畝產能上萬斤,收穫的姜又不愁賣,花起錢來就鬆快多了。過去買輛幾千元的電動兩輪都要思來想去,如今換輛一二十萬元的四輪都不帶猶豫。”小張感慨道,“如今,懷姜在我們這兒可是名副其實的致富姜!”
老吳接住話茬:“咱們村集體也種姜,年底給村民們分紅。村民們兜裡有餘錢,閒下來的時候,跳跳舞、旅旅遊,過得那叫一個舒坦!”說着,伸手一指,“那兒就是我們村!種姜種出了好日子,村裡的姑娘都不想往外頭嫁!”
我擡頭望去,姜田遠處隱約可見的村莊,立於淡淡秋色中,漫出撫慰人心的濃濃煙火氣。再將目光收至面前水墨畫一般的姜田,姜農們還在田間忙活,年長者臉上鐫刻着撫不平的溝壑,記錄着過往農事的不易。而他們手中的現代化機械,正耕種着當下的豐饒和幸福……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