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補助學校融入部落課程 營造民族教育學習空間
宜蘭縣武塔國小帶着學生認識烤火寮的樣子,讓他們實際體驗如何用烤火寮煮食。(教育部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教育部國教署辦理「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劃」,鼓勵學校將課程教學結合部落傳統文化,提供師生民族教育學習空間,更將部落傳統風貌帶進校園環境,增強學生學習動機並加深自我文化認同。111年度共計補助10所學校,經費1943萬餘元。
以宜蘭縣武塔國小爲例,該校位於南澳鄉武塔部落,致力發展以泰雅族文化爲主的民族實驗教育,並於2018年成爲宜蘭縣第一所原住民族實驗小學。校內許多課程皆引入部落的社區資源進行教學,包括:耆老教導學生製作小米醃肉、小米酒、香蕉飯和麻糬等泰雅傳統美食。
武塔國小校長白淑淓表示,文化的保存刻不容緩,希望可以從校園出發,結合並善用原鄉的人才資源,共同深耕並活化泰雅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傳統部落文化有更深一層的體會,點燃原民文化傳承的火炬。
武塔國小於111年度提出計劃申請獲國教署補助經費,利用部落在地資源及透過部落耆老指導,於校園內建造「泰雅文化農作園區」,包括:部落傳統作物區、種樹區、雞寮、穀倉等,讓學生從種植的過程認識原住民傳統作物,並搭配小米酒、醃肉的課程,同步進行泰雅農耕文化教學以及飲食文化教學。
園區的營造讓學生具體瞭解與認識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祖先們的智慧及技能,實際親眼所見並手作體驗,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也讓泰雅文化內涵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族羣文化自我認同。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學校從課程進行發想,規劃對應的學習空間,並結合部落耆老、工班的智慧與量能,讓社區資源與學校共同合作,將有助於課程的推動,深化學生對於民族文化認知。未來將持續推動計劃,期待更多部落學校及一般學校將原民知識納入課程,並將原民元素融入校園環境,發揚原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