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1974年!一場「豆漿早餐會」奠定臺灣護國神山
1976年5月,我第一批派往美國RCA學習半導體技術成員。(圖/本報資料照)
央行臉書16日發文向前行政院院長孫運璇致敬,感念其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貢獻。(圖/摘自央行臉書)
美國總統拜登9日簽署「晶片與科學法案」,此外美國近期邀臺、日、韓籌組「晶片四方聯盟」,顯見現今半導體的重要性。中央銀行16日在臉書向已故前行政院院長孫運璇致敬,其促成工研院和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奠定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輝煌;央行還揭密,臺灣半導體業的萌芽是源於1974年,一場在豆漿店的不起眼早餐會。
1974年2月7日早上,行政院秘書長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璇、交通部長高玉樹、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兆振、方賢齊局長、交通部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與潘文淵先生等7人,於臺北市南陽街40號小欣欣豆漿店的早餐會,達成開發積體電路技術的共識,爲今日臺灣半導體大業奠定基礎。
其中,時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普林斯頓實驗室總監的潘文淵,草擬發展積體電路計劃書,領導旅美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參與遴選RCA作爲技術轉移的合作伙伴,在積體電路發展歷程中功不可沒。
1974年9月,工研院增設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廣召年輕工程師派赴RCA接受技術移轉訓練,培育出臺灣半導體業的精英人才,之後半導體產業亦順利跨入民營商用化的發展階段。
1980年代,工研院擬發展超大型積體電路計劃,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當時行政院院長孫運璇、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與工研院董事長徐賢修等人的邀請下,於1985年回臺,擔任工研院院長,之後於1987年創立臺積電,首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
臺積電很快發展成爲全球舉足輕重的晶圓代工廠,並大幅改變產業生態,逐步走向垂直分工模式。1990年代開始,臺灣半導體產業鏈逐漸完備,在各領域的代表性公司,攜手締造出傲人的產值。
引領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工研院,幕後重要推手就是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璇。1973年,孫運璇推動將當時經濟部轄下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成工研院;孫部長當時的決定,奠定嗣後臺灣科技研發基礎,孫部長也有了「工研院之父」的頭銜。
孫運璇擔任部長與行政院院長近20年,任內歷經二次石油危機、中美斷交等事件挑戰,勇於任事、果斷因應,維持經濟穩定成長;更在擔任行政院院長任內期間,促成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吸引旅外科技人士回國創業,戮力推動國家建設,國民所得快速增加,另一方面,亦針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城鄉差距與貧富不均,全面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帶領檯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
孫院長的清廉平實,更爲人津津樂道。孫院長在任時就有三不:「不應酬,不題字,不剪綵」,他更謝絕部屬任何禮物,並將每月剩下的首長特支費留給部屬做獎金用。但也因爲這樣,退休後連臺北市一間5坪的好房子都買不起。據傳就連要帶夫人重遊法國尼斯,差點因提不出存款證明,而無法取得簽證。即便如此,孫院長仍相當滿足表示,上天已經對他太好了。
1984年,孫院長因突發腦溢血中風,辭去行政院院長一職,轉任總統府資政,即使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但直到晚年仍堅守崗位,令人動容。前總統陳水扁曾在《堅持—陳水扁口述歷史回憶錄》乙書中表示,他在總統任內,續聘孫運璇先生爲總統府資政,孫資政相當感念,只要身體許可,每次總統府月會,一定會坐着輪椅參加。
孫院長的前瞻視野與專業,對臺灣經濟發展貢獻卓着,勇於任事、廉潔自持,堪稱後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