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藏先遣連:新中國第一支進藏的部隊,63人犧牲,連隊沒人記大功
▲進藏先遣連
前言
1949年10月1日。
▲開國大典
下午3時,北京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莊嚴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全國已經解放的各大城市舉行了熱烈的慶祝活動。
而此時,國內仍有廣東、雲南、四川、海南島、西藏等省份地區暫時還沒有完全解放,全國解放大業刻不容緩。
1950年5月1日,隨着海南島解放,西藏成了中國大陸唯一一塊沒有解放的地方,下一步和平解放西藏迫在眉睫 。
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不久,西藏地方政府噶廈,曾以所謂“西藏外交局”的名義致電毛主席,表示不希望解放軍入藏,這讓毛主席不得不考慮是否要把解放西藏的問題儘早提上日程。
▲彭德懷
1949年11月23日,毛主席就解決西藏問題,致電彭德懷並告劉伯承、鄧小平等,指出:
▲鄧小平與劉伯承
1949年12月6日,毛主席出訪蘇聯,列車途徑滿洲里時,給中共中央、彭德懷並轉發鄧小平、劉伯承:
毛主席根據國際局勢,調整了“先解放臺灣後解放西藏”的戰略規劃,把解放西藏提到前列。
同時根據形勢變化,改變了戰略部署,將擔任進軍西藏的主要任務,由西北局轉交給西南局,從雲南、青海、新疆分別派出部隊“多路向心”進發,解放西藏。
自此,進軍、解放西藏的序幕正式拉開了。
向西藏進發
爲配合西南第18軍主力部隊,彭德懷命令新疆軍區派出一支部隊進軍藏北,解放阿里。
▲王震
針對這一指示,新疆軍區司令王震第一時間想到了原五師副師長何家產,何家產在解放新疆的戰鬥中,有着不小的貢獻,善於打硬仗。
於是,剛剛解放新疆的第二軍按照命令指示,組建獨立騎兵師,何家產任師長兼政委。
1950年5月,何家產趕到蘭州西北軍區接受任務,彭總的桌子上,放着一張由陳毅託人從香港買來的英文分省地圖,上面藏北除了一個黑點與英文標註,幾乎一片空白,彭總把地圖上的黑點處用鉛筆圈了起來,對何家產說:“這裡是你們的目的地,阿里地區首府噶大克。”
新疆軍區司令王震早前派人對進藏路線進行過初步勘察,並將勘察結果連同相應建議彙報給中央及彭德懷:
中央接受了王震的建議,指示何家產抽調精幹人員,組建一支先遣連,爲大部隊進藏探路。
▲何家產
在蘭州接受任務後,何家產匆匆返回新疆,着手準備組建“進藏先遣連”。
他深知此次任務的艱鉅,因爲從新疆于闐到西藏阿里,是一條僅有起點與終點,中間沒有連接線,沒有路,沒有嚮導,沒有補給,有的只是險峻的崑崙山脈,荒無人煙的荒原。
何家產在經過多番商議後,最終決定:
進藏先遣連,由來自7個民族的136名官兵組成,配179匹戰馬、35峰駱駝,每人配1支步槍,每個班6挺輕機槍,第4排配6門迫擊炮和2挺重機槍,相當於一個加強連的編制。
▲李狄三
李狄三任進藏先遣連總指揮兼黨代表,曹海林任連長,李子祥任指導員,特級戰鬥英雄彭青雲任副連長,連隊番號獨立騎兵師1團1連。
臨近出發前,新疆軍區政委王恩茂在得知先遣連還差一些防寒物資後,找到軍區後勤領導,要求其想盡一切辦法,保證先遣連每人要有兩件皮大衣、一條毛氈。
並把師級幹部配發的翻毛皮鞋全部收回,加上庫存的,全部發給先遣連戰士,後勤部按指示清點過後,發現皮大衣還差一些,王恩茂帶頭脫下自己的皮大衣,此外還有:
▲誓師大會
1950年7月31日,何家產站在於闐縣普魯村一處麥場上,舉行先遣連的進藏誓師大會。
大會上,副連長彭青雲騎馬來到臺前,從何家產手中接到一面寫有“向西藏大進軍”的鮮豔大旗,高舉旗幟繞會場三圈,先遣連戰士齊聲高呼“不怕艱難險阻,解放藏族同胞”。
8月1日,先遣連從新疆于闐縣普魯村向藏北進軍,目的地是西藏阿里首府噶大克,與部隊一起出發的還有新疆地方政府組建的,民工毛驢運輸大隊,爲部隊託送糧食等物資。
王震親自送行,何家產騎着馬一直把隊伍送到崑崙山腳下的蘇巴什河。
就這樣,先遣連戰士高舉“向西藏大進軍”的旗幟,踏上了進軍藏北阿里的征途。
此時,沒有人知道此行將會遭遇多少困難,也沒有人想到,此行會有人沒能活着回來。
難於上青天
出發後不久,先遣隊冒着沿途高寒缺氧的困難,花了三天時間穿越賽虎拉姆大石峽。
▲到達崑崙山
接着到了白雪延綿的崑崙山,翻過此山,必須經過庫克阿大阪,連隊趕到雪峰腳下時,李狄三命令就地宿營,休整一晚再登峰。
第二天清早,當戰士們走出帳篷時,發現外面很多毛驢凍死了,心知此行困難重重,爲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李狄三遣返了民兵運輸大隊,讓民兵同志們按原路返回。
庫克阿大阪上堅硬的寒冰擋住了前進的道路,於是戰士們揮鎬挖冰,劈開一條通道,由於嚴重缺氧,許多戰士開始頭暈、頭疼、嘔吐、呼吸困難,有的馬匹鼻孔開始流血。
有的戰士頭痛得實在忍不住了,就用毛巾把頭緊緊地裹起來,減少頭痛帶來的痛苦。
▲先遣連行軍途中
經過幾日努力,終於挖出了一條通道,由於冰面太滑,人走在上面很容易滑倒,更別說馱着物資的騾馬,連隊領導就帶頭把皮大衣脫下來,鋪在光滑的冰面道路上防滑。
就這樣騾馬踩在鋪着皮大衣的冰面上,走在前面,戰士們則互相攙扶着走在後面,有的扶着馬背,有的拉着馬尾巴,有的戰士走着走着昏迷了過去,其他戰士就背在身後,大家舉步維艱,覆冰前行。
因爲堅持着信念,沒有一個戰士退縮。
▲先遣連行軍途中
第九天時,連隊開始翻越海拔6000米的界山達阪,走到半山腰的時候,又遭遇暴風雪,戰士們被吹得東倒西歪,周圍都是雪,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見,大家相互呼喊鼓勵。
等到暴風雪停了,戰士們爬出雪堆,在一一清點人數後,整裝繼續前行。
這個時候,因嚴重的高原反應,連隊失去了第一個戰士:劉進吉,年僅33歲。
他的登記信息很簡單,只寫着:1917年出生,甘肅天水,漢族。
在翻過界山達阪後,連隊走到一片草甸,因爲這裡有許多野馬,戰士們便給這裡取名“野馬灘”,李狄三讓連隊在此休整。
▲先遣連行軍途中
休整兩日後,連隊進入藏北高原,這裡由於強烈的日光照在雪地上,又折射回來,晃得戰士們眼睛都睜不開。
沒走多久,大家都開始眼睛紅腫,又疼又癢,眼淚一直不停地流,衛生員徐金全把帶着的眼藥水都拿出來發給衆人,也無濟於事。
副連長彭青雲後來回憶:
沒辦法行軍了,李狄三與連隊其他幹部商議後,決定就地紮營,想辦法把大家眼疾治好再行軍,大家圍在一起,眼睛都睜不開,你一言我一語,積極討論對策。
有人提議用雪球揉眼睛,有人提議用熱氣薰眼睛,兩種辦法都試過後,結果都不奏效,反而加劇了疼痛,當時他們不知道這就是雪盲症。
後來在一名炊事員的偶然發現下,用鍋灰抹在臉上,可以減輕,這才得以勉強走出雪地。
▲先遣連行軍途中
一個多月後,9月15日,先遣連歷盡千辛萬苦,抵達阿里地區改則宗的兩水泉,並在此建立了第一個轉運留守據點。
在兩水泉紮營後,這裡地處荒原,人煙稀少。
李狄三立即安排了五個偵察小組,分頭尋找藏族同胞,進行宣傳工作,結果一都沒能找到。
後來加大了搜尋範圍,能出去的戰士都被派出去了,終於在有一天,彭青雲小組帶來了好消息,他們在草原上發現了一對帶着四個孩子的藏族夫妻。
聽罷,李狄三帶着翻譯喬德祿急忙趕去,藏族夫妻對揹着槍的陌生人很戒心,不讓靠近,李狄三就令戰士們放下槍,他和彭青雲一起,兩人手捧哈達,慢慢向這對夫妻走去。
這時喬德祿犯了難,要怎樣跟這對夫妻介紹先遣連呢,怎樣介紹解放軍呢,“解放軍”用藏語該怎麼說,那時候“金珠瑪米”還沒有出現。
情急之下,喬德祿用上了“夏保”(藏語朋友的意思),“解放軍就是藏家的夏保”。
後來先遣連各偵察小組陸續帶來好消息,藏民同胞一戶接一戶的被發現,而先遣連到達藏北高原的消息也很快傳到了噶大克以及拉薩。
生死扎麻芒堡
▲先遣連行軍路線
在兩水泉尋找藏民同胞進行宣傳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後,先遣連決定繼續向藏北高原腹地進發,在到達扎麻芒堡後,因缺乏補給,戰士們也筋疲力盡,先遣連在此停留休整。
此時,昌都戰役結束,阿里地區政府派出代表才旦彭加準備與先遣連進行談判,雙方經過三天的談判後,達成《五項協議》:
此協議同時也是人民解放軍進藏史上與西藏地方政府達成的第一個協議,意義重大。
可在簽完協議沒多久,阿里地區政府又派兵把扎麻芒堡給圍住了,爲了在昌都戰役後能與西藏順利和平會談,王震下令先遣連:
就這樣守在扎麻芒堡的先遣連成爲了一支孤軍,而對他們來說真正的考驗也來了。
當時已經到了10月嚴寒,大雪封山,從新疆後方的後勤也徹底斷絕了,之前的供應因爲攜帶不便,大部分都存放在了兩水泉、多木據點。
一次,指導員李子祥帶着王興才返回多木運糧,途中遭受暴風雪,只能在半途度過一夜,而因此兩名戰士手指被凍掉。
守在扎麻芒堡的先遣連物資匱乏,加上長期的高原反應,有些戰士開始因爲全身浮腫而痛哭逝世,連衛生員徐金全也未能倖免。
爲了解決飢餓問題,李狄三指揮先遣連自力更生,成立一個打獵小組,蒙古族戰士巴力祥子在一次外出打獵時,遲遲未歸,幾日後在一處背風的山坡上被找到時,成了一個冰雕,永遠的在高原睡了過去。
▲三封電報
第二年1月,先遣連向新疆獨立騎兵師發了三封電報:
在扎麻芒堡,不斷地有戰士犧牲,據李子祥後來回憶:最多的一天,連隊舉行了11次葬禮,有的戰士甚至在埋葬完戰友後,返回營地的途中倒下了。
爲了防止不被阿里地區政府發現先遣連大量減員,死去的戰士下葬一律平墳,不立墓碑。
王震在得知先遣連的困境後,下令“不惜代價,接通運輸線”,並兩次爲先遣連全體官兵請功,稱先遣連“歷盡我軍長征以來最大之不幸,最重之苦難”。
後來救援隊伍分三批先後進藏,前兩批隊伍都倒在了半途雪地中,第三批救援隊伍在走了25天后,到達界山達阪時,只剩下少數犛牛存活,爲了減少損耗,隊伍決定只留下兩名雪地行軍較好的隊員繼續前行,其餘人返回于闐。
於是兩名維吾爾族戰士塔裡甫·伊明和肉孜·託科拉着3頭犛牛艱難前進,塔裡甫·伊明在半途中犧牲了,僅剩肉孜·託科一人趕着兩頭犛牛,帶着1.5公斤食鹽、7個囊膜和半麻袋來自內地的慰問信,成功送到先遣連手上,戰士們聽聞救援隊路途艱辛,每個人都哭了,並請求不要再冒險送糧。
▲進藏先遣英雄連
2月5日春節,中午,先遣隊收到一封來自西北軍區黨委的電報:
這是自1927年以來,以一整個建制連隊每人記大功一次的,僅此一例。
後來,毛主席在聽聞西藏軍區政委譚冠三彙報後,動情地連說了三遍:“蓋世英雄!”
完成任務
到了5月,隨着道路冰雪的消融,獨立騎兵師第二團團長安志明率領後續部隊增援到達扎麻芒堡,先遣連才得以從死亡的威脅中掙脫出來。
而總指揮和黨代表李狄三,這位出身河北的老革命,卻在這個時刻倒下了,成了先遣連犧牲在扎麻芒堡的最後一人。
在李狄三彌留之際,安志明俯下身子,對他說:“李狄三同志,你已經光榮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已經在北京簽訂了。”
通訊員曾自修曾回憶,在李狄三病危的時候,黨支部一度決議要他使用僅有的一支盤尼西林,遭到李狄三拒絕,堅決要求留給其他病號。
曾自修整理他的遺物時,看到李狄三在日記上寫道:
1951年5月7日,日記的最後一頁,寫着他的遺囑:
李狄三犧牲後不久,中央軍委追授他“人民英雄”稱號。
1951年6月6日,先遣連在向師部黨委發電請求後,除病員留守扎麻芒堡外,其餘45人同後續部隊從扎麻芒堡再次出發,前往他們最終的目的地噶大克。
8月3日,先遣連到達噶大克,當天下午舉行了莊嚴的升國旗儀式。
至此,經過一年零三天的艱苦進軍,先遣連圓滿完成了“挺進藏北,解放阿里”的任務。
先遣連實現了出發時的誓言:“就是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把紅旗插上噶大克!”
▲烈士墓
1965年,阿里軍分區將先遣連烈士的遺骸,集中遷移到了獅泉河烈士陵園。
▲進藏先遣連紀念館
從出發時的136人,到最終完成挺進任務時。
在藏北高原上,包括李狄三在內,總共留下了63位進藏先遣連烈士的忠骨。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祖國的今天是無數先烈的犧牲換來的,我們應該永遠緬懷他們,向進藏英雄先遣連的烈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