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動了梅》奧運飲食百年回顧 「這一年」選手竟要自帶乾糧參賽!

巴黎奧運閉幕,今年比賽充滿了低碳環保理念,素食比例高達60%。(圖/美聯社)

巴黎奧運閉幕,今年比賽充滿了低碳環保理念,這一理念滲透在選手村的設施和飲食安排中。選手村不設冷氣,並沿用了東京奧運的紙牀,這些舉措旨在減少碳足跡。同時,選手村的餐飲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素食比例大幅提升,高達60%。這一環保舉措雖然受到部分人士的讚賞,但也引發了對運動員營養攝取的質疑,特別是對於那些依賴高蛋白飲食的運動員而言,這樣的飲食安排能否滿足他們的需求成爲熱議話題。

1948年倫敦奧運,竟要求各國參賽選手自帶糧食赴會。(圖/翻攝微博)

然而,奧運歷史上,選手們面臨的飲食挑戰遠不止於此。回顧過去的奧運,選手的飲食安排從簡陋到逐漸完善,其中不乏許多鮮爲人知的故事。例如,1948年倫敦奧運,當時正值二戰結束後的重建時期,英國資源匱乏,竟要求各國參賽選手自帶糧食赴會。這導致參賽國紛紛帶着大米、麪粉、甚至活羊前往倫敦,爲選手提供基本的飲食保障。阿根廷代表團甚至帶來了廚師和活牛,現場宰殺以供應新鮮肉食,而荷蘭則運來了大量的水果和蔬菜。義大利代表團則帶來了大量的通心粉,在選手村內與其他代表團交換食材,這樣的場景在今天看來無疑是十分特殊的。

早在1896年首屆現代奧運會時,參賽選手的餐飲條件更爲艱苦。那屆奧運會在希臘雅典舉行,選手們僅能獲得橄欖、乳酪和葡萄酒等簡單食物。參加馬拉松比賽的選手甚至只能依靠柳丁和牛奶作爲賽前補給。當時的物資匱乏使得選手們的飲食保障十分有限,這與現代奧運會的豐富供應形成了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