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不談李政道的物理成就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而聞名。
01
引言
李政道作爲一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其學術成就廣爲所知。而作爲一名戰略教育家,李政道先生的育人成果之豐碩,影響之深遠,還未獲得足夠的關注和研究。少年班的建立,加強了基礎科學人才培養;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英才輩出,部分頂尖學者,早已躍居全球創新的第一梯隊,令學界爲之一振;“䇹政學者”遠超千人,當年的“䇹政學者”有些已經成長爲今天的“䇹政導師”,而本科生參與科研也日漸成爲潮流所向;科藝基金,搭建了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交叉創新的橋樑,科學家和藝術家的交流碰撞,擺脫專業的桎梏,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創意精品;自然科學基金,已然成爲各高校、研究機構考覈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立項數和資金量,演化成各種排行榜,關聯着職稱、考評、政策、規劃等等。
02
風物長宜放眼量
少年班
1974年5月19日,李政道抵京,給周恩來總理寫信,即關於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的建議書《參觀復旦大學後的一些感想》。這封信後由總理轉呈毛澤東主席。爲克服祖國教育的危機,信中建議使用培養芭蕾舞演員的辦法來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建立一支基礎科學隊伍;建議從全國選拔一批十幾歲的孩子集中培養,達到能獨立進行研究工作的水平,然後再出國進行一段時間的實踐。李政道後來回憶,“我實際是要打破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這個突破口就是對早慧少年進行超常規的培養”。1
197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了第一個少年班。而今,少年班制度已經運行四十餘年,畢業生遍佈學術、金融、高科技企業等領域,如莊小威2、駱利羣3等已然成爲各自領域內的領軍人物,這一傳奇式教育模式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仍然具有先鋒意義,值得深入探討。
CUSPEA
1979年5月,李政道在北京友誼賓館講課:統計力學、粒子物理和場論。爲期兩個月,每日五小時。全國33個科研單位、78所高校,共約1000餘科研人員、教師、研究生參加聽課。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能聽到頂尖科學家的授課,是十分難得的。李政道每天凌晨三點起牀,備課六小時,上午上課,下午討論,中午還和部分聽課的同學老師一起交流討論。
在過程中,李政道發現,當時祖國面臨人才斷檔的嚴重危機狀況,只在國內舉辦講座補課是遠遠不夠的4,一部分學生的基礎非常好,如果能到當時最先進的實驗室、研究機構進修深造,相信會得到很大提升。奈何當時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不具備送他們出國留學的物質條件,託福等語言考試也未能在中國落地,只能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時任科學院副院長的嚴濟慈在討論中提出,能否在聽課的研究生中選拔幾位由李政道帶到美國去讀研究生。李政道試着採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博士生資格考試的題目,對研究生院的少數研究生進行了筆試和麪試,爲哥倫比亞大學錄取了五名研究生,這些學生於1979年秋赴美就讀,他們學習期間的費用由哥倫比亞大學資助。
同年12月底,在北京舉行了第二次考試。物理試題仍採用哥倫比亞大學的題目,英文試題由中國教授命題。他們的考試成績非常好,該校又錄取了三名。李先生同時向紐約市立大學和弗吉尼亞大學等校作了推薦,他們也從中錄取了十名,同樣提供資助。1980年2月1日,李政道開始大規模地展開工作,向53所美國高水平的大學物理系系主任和教授們發了二百多封內容相同的信。從那時起,CUSPEA正式全面地開始了。5
十年時間,近千名中國學生通過此項目赴北美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因爲CUSPEA的制度和美國入學制度完全不同,而且規模又不小,因此,在美國的工作量驚人。李政道親力親爲,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此項目上,成爲CUSPEA學者口中親切的“大家長”。四十年倏忽而過,現在很多CUSPEA學者已經成長爲業界翹楚,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創新,活躍在創新前沿,成爲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人才力量。
中國博士後制度6
從1978年開始,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1981年國內開始實施學位制度,1983年已有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此時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員也陸續回國工作,如何妥善安排工作使他們繼續發展和成長爲應國需要的高科技人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983年和1984年5月李政道教授先後致信國家領導人,建議借鑑國外培養年輕高級人才的經驗,在國內某些學術水平較高、科研條件較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設立“科研流動站”。李政道提出,應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博士後制度,將流動的優點化成博士後制度整體的一部分,並就博士後制度的基本實施模式,包括目的、組織、經費以及解決戶口、工資、編制、人事管理、住房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李政道的建議對中國博士後制度的實施起到了關鍵作用。1985年7月,國務院批准試辦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津貼、戶口、住房幾方面,解決博士後的後顧之憂,使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成爲築巢引鳳,加速培養和造就高水平的年輕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䇹政基金
“䇹政基金”是李政道教授及其親屬爲了紀念李先生已故夫人秦惠䇹女士,於1998年捐贈私人儲蓄建立的“秦惠䇹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䇹政基金”現支持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蘇州大學、蘭州大學與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六所高校的優秀本科學生進行基礎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入選的學生則被命名爲“䇹政學者”。每年一期,按秦惠䇹女士的遺願:“䇹政學者”中的女性比例不應少於50%。
“䇹政基金”的宗旨是支持大學中優秀有志的本科生,利用寒暑假和課餘時間,幫助他們創造條件,進入實驗室儘早參與科學研究,與工作在科研前沿的科學家密切接觸,使他們瞭解科學研究的本質,培養對科學的感情,激發對科學的內在興趣,獲得科學研究領域工作的訓練和經驗,並鼓勵交叉學科的研究。
科藝基金
2013年1月31日,李政道先生致函上海交通大學時任張傑校長,表達了擬捐贈建立“上海交大李政道科藝講座基金”(以下簡稱“科藝基金”)的願望,並建議設立“上海交大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委員會”,負責協調舉辦關聯的“上海交大科藝專題研討年會”和“上海交大李政道科藝講座及科藝作品大獎賽”。
2013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與李政道先生簽署捐贈協議正式設立“科藝基金”。“科藝基金”每年圍繞一個科學主題舉辦系列活動,希望研究和探討科學的新成果和疑問,鼓勵科學家與藝術家共同合作,研究和討論科學和藝術的關係,用藝術形式展現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至今已成功舉辦7屆,薈萃了一批銳意創新、才思噴薄的科藝作品。主題畫及獲獎作品彙集成畫冊《科藝·李政道》已經付梓出版,不用到展覽現場,讀者也能欣賞到科藝作品的融合之美。
除此之外,李政道先生還建言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中國首次將同行評議引入科研經費的分配,逐漸形成國內運行最規範最具權威性的科研資助體系7。捐贈全部個人收藏和手稿檔案等成立李政道圖書館,籌建李政道研究所,以吸引最頂尖的科學家,形成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歷練一批屬於我國自己的頂級科學家,推動物理學及其交叉學科研究的重大發展等等。
03
桃李不言自成蹊
在考察李政道育人思想和實踐的過程中,確實有幾點值得分享。
1
科學方法:從試驗田到規範建制
以CUSPEA爲例,最初是從Pre-CUSPEA開始,即1979年的兩期,嘗試了遴選方式、筆試口試內容等,根據CUSPEA入讀後學校和學生的反饋,再總結經驗正式開始。這一過程,正充分體現了李政道先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充分調研,控制變量,小規模實驗,根據成效,驗證修訂,穩步推進,形成規範建制,然後鋪展開來。
“䇹政基金”也是如此,最初是4所高校,然後是5所,現在是6所。不盲目擴張,而是要保障基金支持的相關單位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將科研活動引入本科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同時,促進他們全面素質的提高,使一批批優秀本科生脫穎而出。
2
示範效應:從小而美到星火燎原
李政道先生倡導設計的各種育人項目,在一開始,常常是以解決某個問題爲目的的,但是因爲成效顯著,就被紛紛仿效,遠超最初的規模,具有示範效應。
例如CUSPEA實施兩年後,口碑非常好。美籍分子生物學家、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吳瑞(Ray Wu)受啓發,仿校發起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hina 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aminationand Administration Program,簡稱CUSBEA項目),在中國選拔優秀學生赴美國學習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該項目自1981年開始至1989年結束,先後派出了422名學生赴美攻讀生物學科博士學位,爲中國培養了一批生命科學的傑出人才。
“䇹政基金”也有這樣的示範帶動效應。不同於其它獎學金,“䇹政基金”不是獎勵學習成績和既有成果,而是在基金實施過程中提供條件和機會,促進本科生參與科研。“䇹政基金”的實施,讓原來只停留在上課考試的本科生,能夠實地參與一線調研實驗,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篩選出有志於擅長於學術研究的青年學子,避免出現直博了才發現不適合自身志趣的問題,讓學生在最有活力和選擇主動權的時候,充分參與和了解學術之路的真實情況。
李政道先生多次強調:基礎研究要抓住正確的方向,要在研究中間來培養人才。更爲重要的是,要在他們年輕時,在他們富有創造力的時候,在他們願意獻身基礎科學研究的時候,進行認真地培養。現在本科生參與科研愈發常見,不少學校以“䇹政基金”爲範本來設計落實本科生科研促進項目,更多的學生受益其中。
3
人文情懷:從全流程育人到全方位關心人
李政道先生的人文情懷,最突出的是推己及人、獎掖後學。在訪談和文章中,李政道先生多次回憶自己青少年時期得到的恩師指點和求學機遇,十分感恩,也要想方設法爲年輕人提供促進學習交流的環境和機遇。從爲本科生提供科研經費支持的“䇹政基金”,到CUSPEA項目,到博士畢業後進入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再到自然科學基金會,爲年輕學者從青澀到成熟一路保駕護航。
尤爲可貴的是,李政道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是以人爲器,而是在尊重人的差異性的前提下,基於現有的社會條件全方位促進人的發展和幸福。少年班,是關注到早慧少年,有針對性地進行超常規的培養;“䇹政基金”規定“䇹政學者”中的女性比例不應少於50%,這對於一些男多女少的理工高校來說,給了女學生更大的信心和機會,激發出更多女性投身科學的熱望。博士後制度設計之初,李政道先生就對解決戶口、工資、編制、人事管理、住房等方面提出細緻周到的建議,解決孩子的戶口和入學問題,常常讓一貫嚴肅剛毅的學者們喜不自禁。CUSPEA項目幫助家境貧寒的學子,接受全球頂尖的教育,在異國他鄉不會因爲生存捉襟見肘,能心無旁騖投入學習研究;自然科學基金,外審盲評等流程規範的制定,打破學校等級的圈層,以程序正義獲得申請者個人和單位的認可,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
04
結語
科學方法、示範效應和人文情懷,讓李政道的育人事業不斷擴展深化。此外李政道先生和中國領導人的交流互動,爲育人項目的展開提供了政治保障和資源支持8;李政道先生對於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視和支持,強調基礎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地位,隨着時間,逐漸顯現出戰略的前瞻性,2020年開始強基計劃9在全國施行;李政道先生對於面對面教學的重視,一對一師徒式培養的強調以及科藝融通、增強人文藝術通識教育等理念,對今天的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重大的啓示和參考。
李先生心繫祖國教育事業,傾注滿腔熱忱,殫精竭慮,爲推動中國科學技術與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快培養優秀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極具創新精神和戰略智慧的工作,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創新人才培養思想和實踐體系。
這些智慧和努力,值得被更多人瞭解、學習、效仿。
註釋
1.參考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編,李政道文選(科學與人文)[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年譜部分。
2.莊小威,1972年1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如皋市,1987年考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96年博士畢業後進入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師從朱棣文;生物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聘教授。
3.駱利羣,1966年1月出生於中國上海,1981年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86年通過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公費留學生考試,1992年獲得博士學位;神經生物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
4.李政道,我和CUSPEA[J],神州學人, 2005,(04)
5.詳見趙天池,天語物道-李政道評傳,中國計劃出版社,2017.12
6.詳見馮支越,從CUSPEA項目到中國博士後制度[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4期
7.韓孝成,李政道對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影響[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年第4期
8.施寶華,鄧小平的科學家朋友:李政道[M],作家出版社,2014年12月
9.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是教育部開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爲了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參考文獻
[1]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編,李政道文選(科學與人文)[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年5月第1版[2]吳塘、柳懷祖,CUSPEA十年(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趙天池,天語物道-李政道評傳[M],中國計劃出版社,2017.12[4]陳小科 張大慶,CUSBEA項目及其對中國生命科學發展的影響[J],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6,(01)[5]https://junzheng.sjtu.edu.cn/general/cure䇹政基金管理委員會官網[6]http://tdleelib.lib.sjtu.edu.cn/李政道數字資源中心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