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澳科技首席技術官歐陽子:下一代光伏技術有望“先BC ,後鈣鈦礦疊層”
本報記者 張英英 吳可仲上海報道
在光伏行業,技術路線的選擇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興衰成敗。
回溯過去數年,光伏電池主流技術從BSF、PERC時代相繼跨越至如今的TOPCon時代。與此同時,BC、HJT(異質結)、鈣鈦礦電池技術也競相“鬥豔”,持續引發市場關注。
作爲光伏垂直一體化龍頭企業,晶澳科技(002459.SZ)面對每一次技術變革始終保持着超前研發儲備,穩健把握着量產的節奏。近日,針對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光伏技術路線方向,晶澳科技首席技術官歐陽子接受包括《中國經營報》在內的多家媒體記者的採訪。
技術迭代新方向:或先BC,後鈣鈦礦疊層
隨着新老技術的市場切換,晶澳科技的研發方向也發生轉變。
歐陽子表示,現階段晶澳科技對於PERC技術的研發工作已經基本停止,TOPCon技術產品在實現大面積交付量產的情況下,仍保持着迭代研發。
據瞭解,晶澳科技的TOPCon電池已經迭代至第五代,量產效率達到26.5%,實驗室第三方認證效率達到26.7%。歐陽子認爲:“未來TOPCon電池的效率做到27%是可能的。未來三年,TOPCon仍是一個主流技術。”
但歐陽子也透露:“隨着TOPCon產品的大規模量產交付,晶澳科技的研發精力也在逐漸向BC及鈣鈦礦疊層技術方向靠攏。”
這將是光伏企業下一代技術迭代的重點研發方向。
“一個企業的研發目標具有中期、長期之分,對應的研發難度也有中等、高等之別,效率也有較高和更高的追求。”歐陽子說,按照目前的研發節奏和技術成熟度來看,下一代光伏技術的方向應該先是BC技術,然後是鈣鈦礦疊層技術。
“當然,如果鈣鈦礦疊層技術發展很快,可能也會擠壓BC技術一定的市場空間。”歐陽子補充說。
相比TOPCon技術,BC技術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尤其引人關注。截至目前,BC技術主要代表企業已實現量產並以GW級出貨。而晶澳科技對BC技術早在2012年便展開研究佈局,如今BC電池效率的研發進展從27%起步。
歐陽子介紹,BC電池的技術原理是將正負極置於電池背面,可提高電池效率。作爲一種平臺型技術,BC技術可與PERC、TOPCon、HJT等技術結合,進一步提高電池轉換效率。但與此同時,BC技術具有一定的專業壁壘,並非誰都能掌握。
針對外界關注的BC技術專利風險,歐陽子稱:“目前晶澳科技正在對此進行評估,但有一定解決方案。”
鈣鈦礦電池技術方向主要分爲單結鈣鈦礦電池和疊層鈣鈦礦電池。據介紹,由於鈣鈦礦疊層技術具有更高的效率想象空間,被認爲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目前,晶澳科技研發的小面積鈣鈦礦疊層電池效率已達30%以上,與頭部其他企業保持同一個水平。
歐陽子表示:“晶硅與鈣鈦礦疊層的可能性較大,至於何種晶硅技術與鈣鈦礦疊層,目前仍沒有定論,晶澳科技都在研究。另外,雖然單純的鈣鈦礦在細分市場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其仍很難與晶硅抗衡,產品效率還存在一定差距。”
歐陽子認爲,5年後,鈣鈦礦電池技術走向真正量產存在可能性。
研發“鐵三角”原則: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性
光伏技術從研發到量產,每一家企業都有自身的考量,晶澳科技也不例外。
歐陽子表示,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性是晶澳科技研發堅持的“鐵三角”原則。
“晶澳科技堅持穩健可靠的經營理念,體現在產品上也一樣。”歐陽子說,儘管公司的產品方案推向市場並非一定是“第一個要吃螃蟹”的,但是產品一定讓客戶感到可靠、有保障。
歐陽子指出,電池效率的高低和封裝技術差別都影響着組件效率的高低,其中電池效率起着決定性作用。不過,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時,還要兼顧性價比和可量產性。
在今年SNEC期間,晶澳科技基於TOPCon電池技術推出了0BB(無主柵)高效組件和單玻防積灰組件兩款產品。其中,0BB高效組件產品解決方案由於增大了光吸收的面積,降低了內阻損耗和IAM損失(入射角損失),使得組件功率高達645W,轉換效率超過23.1%。同時,該產品方案有效減少了隱裂的產生,再次提升了組件的可靠性。
單玻防積灰組件功率高達650W,組件效率超過23.3%。規避了單玻組件被水汽侵入腐蝕一系列問題,大幅增強了可靠性。此外,解決了積灰問題,令組件排水排污性更佳,進而消除了因灰塵遮擋帶來的發電量下降,也規避了組件底部積灰造成的熱斑問題,大幅降低了運維成本。
歐陽子表示:“以0BB高效組件爲例,從工藝角度來講,其做法有4—5種,晶澳科技則都會針對成本、效率、可靠性、收益等要素進行綜合權衡。產品一旦推出,便意味着晶澳科技找到了一個可以迅速量產、可靠性有保障的一個產品技術方案。”
此外,包括晶澳科技在內的光伏頭部企業在推進HJT技術量產問題上大多表現遲疑,實則其均有深層考量。
歐陽子稱:“目前,晶澳科技擁有1.2GW異質結電池中試線,實驗室效率達到26.6%。近兩年,HJT技術在無銀或少銀化降本方向也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綜合考量成本、衰減等因素,其量產仍需要一段時間。”
(編輯:董曙光 審覈:吳可仲 校對:翟軍)